今年《施政報告》提到醫管局將推行智慧醫院措施,外界展望可為整個醫療體系帶來服務提升。醫護界指,近年亞洲地區均積極建立智慧醫院,病歷紀錄電子化,應用物聯網管理,務求精簡醫院服務流程。放眼台灣,當地智慧醫療業界更已進一步開發個人化的智慧病房,讓病人通過平板電腦掌握住院行事曆及醫療須知。港、台學者坦言,臨牀診斷應用人工智能(AI)醫療將成趨勢,惟香港公私營及基層醫療系統的病歷未完全打通,拖慢建立完整大數據庫的進度。

記者 李卓穎 陳琬蓉

月中頒布的《施政報告》中,曾提及醫管局將推行一系列智慧醫院措施,以呼應智慧城市藍圖發展方向,包括研究具實時數據基礎的智慧病房、加強服務及分流的病人服務協調中心,以及用機械人提供物流支援等,而且亦預期在年底前推出大數據分析平台,以支援醫護研究。

事實上,預計明年落成的中大醫院早有計畫發展為全面電子化的智慧醫院,其行政總裁馮康指,該院將推行全面無紙化的電子病歷紀錄、用實時數據支援病人診治流程及通過應用物聯網(IoT)建立管理系統,方向跟醫管局相似。他直言,亞洲地區積極發展智慧醫院,如國家衞建委數月前亦公布內地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屬首次有國策推展智慧醫療。

設平板電腦 病人掌住院歷程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強調,提高效率是發展智慧醫院的大勢之一。他以西班牙醫院為例,院方利用感應器,檢測各病房及科室的用量人流,以協助醫護人員實時配對手術室,有效提高百分之十的使用率,「不要看輕這些數字,因為分分鐘等於香港醫院多了一間手術室。」

台灣被評為最高等級醫院的醫學中心,是推展智慧醫院的先行者。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醫院資訊暨智慧醫療發展促進會會長孫培然表示,電子化病歷、IoT管理及建立大數據庫已是智慧醫院的基礎建設,近三、四年業界已進一步發展智能病房,以其任職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單人房設平板電腦,讓患者掌握住院行事曆及醫療須知,盼提升醫療服務質素。

孫培然舉例說,病患可獲悉首天抽血、翌日開刀,前一晚信息彈出提醒他不可進食,患者亦可自行查閱其X光片、服藥提示,簽署手術同意書、訂餐,控制燈光及窗簾,更可通過電子形式跟護士進行對話,「這類精實醫療服務,不止簡化流程,更是以病人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成為私立醫院的競爭特色。」惟他坦言,進階服務涉及高額投資,目前台灣設有智慧病房的公立醫院仍屬小數,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未必有此發展。

AI輔助斷症 預測感染死亡率

AI醫療是繼智慧病房,台灣另一熱門研究項目。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指,台灣十九所醫學中心皆有參與AI醫療的開發工作,放射科或病理科會以AI輔助醫療影像判斷個案,同時也研究非結構資料的醫療文字、數據,如加護病房使用AI為病人死亡率、感染率等作風險預測,準繩度達九成以上,令醫生診症更準確,「減少醫療錯誤,提高治療安全。」

李友專表示,台灣推行全民健保制度近二十五年,政府掌握公私營機構的電子病歷,當地二千三百萬人口構成龐大的醫療數據庫,為機器學習提供良好基礎。香港雖已推行電子病歷多年,但他坦言,系統欠缺私營及基層醫療數據將影響數據完整度及病症追蹤,「AI可預測病發、惡化的可能性,若沒了前期病歷,未必可在癌症第一、二期發現患病,無法提早治療。」

港一成私醫護參與醫健通

馮康認同,醫管局擁大量電子病歷紀錄,成為發展AI醫療的優勢,局方現時亦善用數據分析長者入院風險及出院支援,以至十多種慢性疾病的病症資料等,可是本港至今只得一成多私營醫護參與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故難以建構更全面的醫療數據,惟盼醫管局帶頭改革後,為「智慧醫療生態系統」帶來改變。

曾研發遙距掛號程式的文信互聯科技行政總裁文頌彤指,本港公院在智慧醫療發展較少與業界合作。若要呼應智慧醫院發展大勢,他稱局方應考慮進一步開放實時數據,讓業界得以合作進行不同研發,「以急症室輪候時間為例,現只顯示『超過某小時』,卻沒有進一步資料,數據發放相對單向。」

艾草蜂創辦人區恩庭指,內地醫院可讓病人自行上網查閱其醫療報告,目前「醫健通」只供醫護查閱,新加坡則設速遞藥物服務,惟本港受限於法規問題,難以推行。

引入樂齡科技提升照顧質素

近年本港大力推動使用樂齡科技,林正財認為比起護老院,醫院員工在操作科技更有優勢,但他以護老院常用的扶抱機為例,稱現時人流多的醫院反而鮮有採用。他認為,未來發展智慧醫院,不應局限在電子化中,「而是藉助發展漸趨成熟的輔助器械,包括樂齡科技,提升醫院內的照護質素。」

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孫東則認為,本地研發精準醫療的科技應用,在國際醫療及工程領域仍有明顯優勢。他認為應藉着發展智慧醫院之機,協助本地高端醫學科研雙線發展,才能與智慧醫療願景相輔相成。

越來越多香港科技企業在大灣區邁出堅實一步。在深圳和佛山設有公司、從事5G智慧杆業務研發的港企,香港國際智慧杆生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德豪告訴記者,他一直看好5G產業帶來的巨大機遇。通過大力研發創新,他們推出了5G智慧杆2.0隨插即用模組,可以實現資訊傳輸、資料共用以及交通管理、應急求助等功能,目前已與中國鐵塔公司廣東省分公司達成合作,推動其成為國家標準。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張克科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深港正致力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目前香港一些機構較以前更加積極主動北上,推動第三代半導體、區塊鏈和5G與深圳合作。\大公報記者 李昌鴻深圳報導

香港大學畢業的李德豪博士,多年來從事大資料業務,其容災資料備份業務在內地和香港做的是有聲有色。近幾年他看好5G發展機遇,於是與朋友合作,幾個人一起埋頭研發5G智慧杆即插用模組,他們歷時半年終於研發出來智慧杆2.0模組。該範本是集智慧照明、視頻監控、交通管理、環境監測、無線通訊、資訊交互、應急求助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公共基礎設施,將會成為新一代創新青年的研發平臺,更是構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載體。

因為看好他們5G智慧杆2.0隨插即用模組的應用機遇,中國鐵塔公司廣東省分公司與他們進行合作,準備推廣應用,並將其打造成國家標準,這樣其市場機遇將可以無限放大。目前,他們正聯合多方共同努力推動,演示模組是7月中旬推出,他們還得到廣東省智慧杆產業聯盟的支持,共同促進其現有模組的標準化。

深港合作建設科創中心

李德豪建議,為了把握5G這個領先科技機遇,國家應儘快加速推動5G生態圈的發展,不但可讓雙創的年輕人有發展方向和平臺。而憑藉這個全新空間,國家可成為全球5G的產業龍頭,讓更多的年輕人獲得成功。

張克科表示,深港合作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這是灣區未來發展的價值所在。談到今年深港合作的亮點時,他表示,現在香港各個機構比以往更加積極主動北上,尋找國家專案在深圳的落地。他們將第三代半導體、區塊鏈和5G與深圳企業進行深入合作。其中,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利用自身的研發優勢與華為進行5G對接與合作,並與華為成立了“華為─香港應科院車聯網(C-V2X)聯合研發工作組”,共同開發基於C-V2X的車聯網技術,孵化出更多高價值業務,將可以推動香港、深圳和大灣區城市智慧交通商用的發展。今年以來,香港眾多機構看到內地市場、平臺和技術等優勢,他們在深圳落地與合作的願意非常強烈。

應科院逾240項目落戶內地

對此,應科院董事局主席王明鑫表示,香港具有融資優勢,好的企業可以上市融資,或者好的項目獲得風險投資。近四年香港有很大的轉變,初創公司獲得的總投資累計增加了13倍,香港很多初創企業在香港、內地和海外獲得了大量機構資金的關注。應科院是香港政府出資支持的研發中心,有近600多研發人員,其累計有720個科技專案轉給香港和其他地區。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即240多個項目在內地落地,其中大部分在大灣區。他們的合作夥伴包括中興、華為和騰訊等。他們在香港團隊裡面的工程師不少是來自內地大學生,他們在香港高校畢業後在應科院工作幾年,許多人便回到深圳創業或者工作。

央視記者廖軍華:不少主人聽說要給自己的寵物體內注入晶片,或許會有些顧慮。但我觀察到,實際上整個過程就跟打疫苗一樣,將注射器紮進皮下輕輕一推,不到10秒鐘就好了,之後寵物的相關資訊和主人的聯繫方式就可以通過相關儀器查到了。

據瞭解,“寵物所有權責任法”實施後,智利人在撿到狗和貓時,可以帶它們找獸醫檢測身上是否帶有微晶片,以確認它們是否有主人。微晶片植入及登記方式也有助於主人在寵物逃跑、丟失或被盜的情況下將其找回。

聖地牙哥聖·喬昆區衛生及動物傳染病管理中心負責人維克托:從今年2月至今,我們已通過這套微晶片登記管理系統,為500多隻寵物找到了主人,儘管它並不是GPS定位系統,但還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香港影視明星“四哥”謝賢年逾八十,兒子謝霆鋒早前送上200平方米左右的豪宅,謝賢卻開玩笑回應:“房子這麼大,有可能在家中摔倒了都沒人知道哦。”曾經俊俏酷帥的“型男”,老來言語之間也流露出一種無助與落寞。

  其實,身在資訊時代,謝賢“家中摔倒無人知”的擔憂在“黑科技”面前早已不是難題。面對人口老化,利用高科技解決老齡社會醫療、護理、安全等問題是全球大勢所趨。香港養老產業人手短缺,創新科技正在起步,善用“黑科技”來紓緩養老壓力,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長者的生活品質,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降低政府在公共衛生方面的支出,還能帶動科技產業的發展,為香港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機器挑起護理重擔

  照顧長者的工作被香港人視為3D行業:Dirty(骯髒)、Difficult(辛苦)、Dangerous(危險),一般人多不願意入職。試想,面對一個中風或癡呆長者,要反復為其喂糊、吃藥、翻身、清理大小便、洗澡、穿衣、扶抱輪椅、康復鍛煉、外訪求診……其中的每一項都極花體力,很要耐心,難怪沒多少人願意幹。

  “黑科技”這時派上了用場。據記者瞭解,目前香港市面上已經研發出可扶抱長者的機器人、自動吸便機、座椅沐浴間(自動射水噴皂液)、可協助長期臥床長者轉身的床單架(透過左右移動床單),也有自動清潔布(透過光線可殺菌、除濕、去味)、外觀時尚能360度旋轉的“天行健輪椅”、適合中風患者康復使用的機械臂“希望之手”……將這些科技引入養老院或長者家中,能大大改善長者生活。

  香港“長屋設計”公司就是一家專門為老年人改裝房間的小型社會企業,其聯合創始人雷煒程表示,他們的經驗表明,通過在老人家中加裝升降衣櫃、升降櫥櫃、座式淋浴器等友善設施,不僅能夠有效防止意外發生,還能輔助老人實現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大大減輕家人或護工的護理壓力。

  遠端感知老人狀態

  照顧老人被視為危險工作,是因為老人容易意外出事,若照看的人未能及時支援,恐釀成大禍。而有了高科技產品,這個問題就有了解決之道。

  香港有的養老院已經安裝了電子召喚鐘系統(Nurse Call System),會在螢幕顯示整個樓層的平面圖,看見哪個位置亮燈,護工便知有人按鐘求援,讓同事立即前往處理或緊急增援。有的養老院引入日本生產的紅外線感應床,可感應長者是否起床。還有的養老院引入香港本地的“老友所醫”手機軟體,專門為養老院中的長者提供“Uber式”的看病服務,“面對第一次求診的院友,醫生會親自上門面談,接著會開方,由快遞公司送藥。之後複診以視頻診症進行。目前約有30名醫生可以接單問診,至今已為香港70家養老院提供2600次醫療服務。”創辦人馮治本醫生說。

  “我們通過在長者家中安裝多個感測器,來追蹤長者的位置。”雷煒程說,當長者一旦跌倒不動,系統便會發出警報,自動傳遞資訊予家人。家人也可選擇在長者的藥物盒子上裝上感測器,每天測檢,要是沒有按時吃藥,盒子原封不動,系統便會向家人提出警示。

  香港市民馮女士安裝了一套“長者智慧家居”系統。她說,家裡的廚房溫度過高時,後臺系統就會打電話給家人,確保獨居老人的安全。她感慨道,資訊科技發達,家人照顧長者更加從容,老齡生活的健康安全也更有保障。

  會聊天的寵物海豹

  長者最怕寂寞與無聊,如今隨著科技發展,電子寵物和機器人也可與長者溝通、侃侃而談,幫助長者鍛煉腦筋,也給生活多添趣味。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提供的資料顯示,香港60歲以上人群中,每10人便有1名認知障礙症患者;80歲以上人群中,每10人便有3名認知障礙症患者。2039年,香港將有超過33萬認知障礙症患者。對此,一些養老院和機構通過引進日本研製的智慧海豹寵物Paro、法國研製的能跳韓國江南Style騎馬舞的智慧型機器人Nao等,安撫長者情緒,推遲認知障礙症的發病。

  香港東華三院柏悅長者優質照顧服務站於2015年自日本引入7只不同顏色的智慧海豹電子寵物。情緒低落或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可以通過電子海豹,進行音樂、觸覺、語言的互動,紓減焦慮情緒。“我記得有一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在第三次與海豹見面時已會講完整句子,記得海豹的名字,說明這項新科技有效改善了長者的心理、生理、社交能力。”服務站主任陳瀚儒說。

  2017年,智慧海豹團隊應邀出席逾70次長者小組活動,每項活動都有10至15名長者參加,成效顯著。今年,該計畫將由小組延伸至上門到戶的個人服務,陳瀚儒表示,希望深入接觸行動不便、動力不足的長者,充當友伴和關愛大使的角色,為他們帶來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