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所營運的礦場往往處於電網不易維護的偏遠地帶,可再生能源可在現地發電的特性,讓礦場與可再生能源成為最佳搭檔,礦業巨擘也因此早早就開始擁抱可再生能源,不過,礦場使用的能源,電力只占其中較少部分,這使得礦業在全球減碳風潮要求下,要進行碳足跡減量,仍然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對於偏遠的礦場來說,在現地興建自有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很早就已經是經濟的選擇。因為偏遠地帶拉一條輸配電線路過去,用電成本可能高達一般市區的數倍,因此過去在可再生能源成本尚未下降至具備普遍經濟效益時,在礦區使用就已經具備經濟效益。如今可再生能源更趨成熟、廉價,礦業引進的腳步也加速。

跨國礦業巨擘力拓集團(Rio Tinto)於 2020 年 2 月中宣布在澳洲興建首個自有的太陽能發電場,投入總預算 9,800 萬美元,興建 34 百萬瓦(megawatt)發電容量的太陽能電池發電陣列,複合 1.2 萬度鋰電池儲能系統,用來為其位於西澳洲皮爾布拉的 Koodaideri 礦場供電。

該系統在白天太陽能發電尖峰時將可完全提供礦場用電,總體來說則提供 65% 的礦場用電,力拓集團將很快開始施工,預計 2021 年完工啟用。力拓集團表示正積極尋求皮爾布拉的額外可再生能源選擇,以及在全球尋求降低全公司碳足跡的機會。

不僅力拓集團積極尋求降低碳足跡,在全球減碳意識興起,各國政策、環保團體以及股東的壓力下,各大礦業公司都正在尋求減碳,其中部分公司更宣布主要礦場百分之百零碳政策。澳洲礦業巨擘必和必拓(BHP)宣布,其位於智利 Escondida 與 Spence 的銅礦,自 2020 年代中起,都將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電。Escondida 是全球最大銅礦,要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電,需要 2 吉瓦(gigawatt)發電容量的太陽能規模。

必和必拓目前已經簽下 4 紙可再生能源供電合約,不僅減碳,還降低用電成本,合約價格比目前礦場燃煤發電供電成本還低 20%。

另一家跨國礦業巨擘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也英雄所見略同,將自 2021 年之後,完全以可再生能源供電給旗下智利的礦場,由義電(Enel)智利分公司以可再生能源供應英美資源集團智利 Los Bronces 與 El Soldado 銅礦,以及在 Chagres 的熔煉爐。英美資源集團在 Los Bronces 銅礦的尾礦池安裝了 84 千瓦的水上太陽能電池面板陣列。另一方面,英美資源集團也與恩基(Engie)共同發展全球最大氫能礦場卡車,預計 2020 將在南非一處金屬礦場開始測試。

智利安托法加斯塔礦業(Antofagasta Minerals)同樣不落人後,其 Zaldívar 與 Antucoya 礦場,以及與嘉能可(Glencore)合資開發的 Collahuasi 礦場,都將預期在 2020 年或 2021 年以後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電。巴西礦業巨擘淡水河谷(Vale)則提出要在 2030 年完全由可再生能源自主供電。

礦場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將成新業界標準

然而,儘管這些礦業巨擘已經積極引進綠能,總體減碳目標仍然受到相當大的限制,這是因為礦場作業耗費的能源之中,電力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即使電力部分全都綠能化,其他作業直接燃燒化石燃料,仍然還是產生碳排放,而這部分要再減碳相當困難。一般來說,礦場用電只占礦場營運總碳排放的四成。

以力拓而言,目前宣布 71% 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但到 2050 年僅設定相當保守的減碳目標。嘉能可身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企業,規劃 2016 至 2020 年僅減碳 5%。不過兩家公司都將提出更新的減碳目標。

要如何降低電力以外剩下的六成碳排放是一大問題,此外,礦場引進可再生能源也開始有飽和狀態,隨著可再生能源成本下跌,礦場率先有經濟效益而率先引進,初期只先在太陽能資源最充足的地區如智利,之後漸漸擴及所有礦場,越來越多礦場已經因為純粹的經濟誘因早早引進可再生能源,剩下還能安裝減碳的礦場也就相對減少,反映在安裝容量上,2019 年大跌到 100 百萬瓦,不到 2018 年安裝量的三分之一。

在經濟效益下,礦場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即將成為新的業界標準,不過,即使如此,礦業要擺脫碳排放產業的污名,還要再下更多的努力。

英國的離岸風電發展強勢,更力拚在 2030 年將發電占比提高到 30%,只是相較之下同為再生能源體系的太陽能與陸上風電就黯淡多了,近年發展頗為受限,不過日前英國政府宣布,2021 年將推出全新的再生能源計畫,陸上風電與太陽能似乎有望走出谷底。

2015 年 6 月,英國政府決定砍去陸上風電的再生能源補助(RO)。其中 RO 是針對太陽能、生質能、風電等再生能源計畫的重要獎勵機制,政府要求電力供應商每年要購買一定比例的綠能,電力業者可透過自行發展綠電、購買綠電、購買義務認證等方式來達成義務,補助費用則會反映在民眾帳單上,而英國政府宣布 2016 年 4 月 1 日起,將不再補貼新陸上風電廠計畫,而這比原先計畫提早一年。

當時英國政府認為陸上風電機夠多了,能源氣候變化大臣 Amber Rudd 表示,是時候將補貼從陸上風電轉移到其他更需要的技術了,同時賦予社區新風電計畫最終建設決定權。雖然政府仍有給予寬限期,5.2GW 容量的風電計畫仍可持續進行,但還有相當於 3,000 台風機的計畫正等待放行,或許會受到影響。

至於在太陽能方面,英國 2014 年已公告容量在 5GW 以下的太陽能將不適用 RO,更在 2015 年底宣布,太陽能固定電價(feed-in tariff)調降 69%,且 2016 年 4 月開始,不管是屋頂型還是地面型、都無法享有 RO,也移除「祖父條款」(Grandfathering),7 月終止日後完工的電廠都不再享有「終身」補貼。

這讓太陽能與陸上風電近幾年的投資相當地保守,2019 年英國陸上風電裝置量僅 629MW,也只有一項計畫有獲先前補助,相較之下,2017 年英國新增裝置量高達 2.6GW;太陽能可能就更慘了,2019 年僅建設 233MW,與 2015 年的 4GW 相比,發展頗為受限。

不過未來英國太陽能與陸上風電商或許能走出谷底,英國日前宣布,2021 年將推出新一輪再生能源競標,並將陸上風電與太陽能一併納入,透過差價合約(CFD)機制,開發商能以固定價格(競標履約價)售出電力,當售價低於其競標履約價時可獲差額補貼,反之則返還差額,雖然不一定是「補助」,但能保證業者不會因市場價格波動而損失。

英國同時也會繼續保障社區在陸上風電開發的地位,但也會對社區如何參與、發聲提供指導方針。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表示,團隊希望讓英國再生能源發電量翻倍成長,盼 2050 年前順利實現零碳排放。

英國也看好浮動式離岸風電的未來發展,將針對該新興技術推出全新、單獨分出來的競標計畫,希望能加速這項不成熟技術的發展。

根據英國政府新聞稿,為促進再生能源產業鏈,也計劃增加 20,600 個工作機會,盼每年創造 6.28 億英鎊出口額。RenewableUK 執行長 Hugh McNeal 表示,面對氣候變化,支持再生能源為最佳應對,這也可加速英國邁向零碳經濟的腳步。

政府前年引入上網電價計劃,讓可再生能源投資者就每度產生的電力收取3至5元,從而縮短回本期至約10年。環境局昨表示,《豁免利得稅(上網電價計劃)令》和《2019年商業登記(修訂)規例》昨日(1日)起生效,個人在住宅安裝可再生能源系統,可獲豁免有關課稅義務和商業登記的要求。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稱,截至去年底,兩間電力公司收到逾7,000宗上網電價申請,當中約6,000宗已獲批。獲批申請使用的太陽能板可鋪滿近70個標準足球場,每年產生的電力是太古城住戶總用電量的2倍。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578369/%E4%BD%8F%E6%89%80%E8%A3%9D%E5%A4%AA%E9%99%BD%E8%83%BD%E6%9D%BF%E8%B3%BA%E9%9B%BB%E5%83%B9%20%E7%8D%B2%E8%B1%81%E5%85%8D%E8%AA%B2%E7%A8%85%E7%94%9F%E6%95%88

最近印度科學家為了拓展太陽能板的應用範圍,決定讓光電技術潛入水中,嘗試將非矽晶太陽能板浸泡在純淨水、湖水、海水等各種不同的水體進行研究,希望能幫太陽能開闢新的道路。

太陽能板防水嗎?會不會泡一泡水就壞了,影響發電效率、甚至波及水質?

雖然目前主流太陽能技術為單晶矽、多晶矽等太陽能,但印度坎普爾印度理工學院(IIT Kanpur)與印度皮拉尼海德拉巴德校區博拉理工學院(BITS Pilani Hyderabad Campus)團隊首先選用非晶矽太陽能技術(Amorphous silicon)。

會有如此結果,主要是考量水會吸收並反射光線,波長越長的光越難穿透水,以海水來說,只有少許的深藍光譜可以穿透 100 公尺以下的海洋。而非晶矽太陽能的矽原子堆積方式是紊亂的,沒有一定的規則性以及週期性排列,通常這類太陽能板的光吸收性更高,是一般矽晶太陽能的 500 倍以上。

可吸收更多光的非晶矽太陽能就是好選擇,非晶矽太陽能可捕獲 380-780nm 的光,且非晶矽太陽能製程不複雜,具有價格便宜、生產速度快優點,研究人員認為,由於具備這些優勢,非晶矽太陽能為水下應用的理想選項,且水下溫度較低,太陽能發電效益也更好。

先前也有研究指出,若將單晶矽和多晶矽太陽能電池放在水深 1 公尺處,轉換效率就會下降 20%,而非晶矽太陽能縱使在水深 1.5 公尺處,降幅也不大,團隊認為,剩下的轉換效率足以供電水下電子設備。

科學家把非晶矽太陽能板分別浸泡在純淨水(去離子水)、湖水、海水和人造海水(ASW)水深 2 公尺處,再用太陽光模擬器照射測試,根據團隊發表在《Energy Research》的研究,最終發現放置在純水的非晶矽太陽能板表現最好最佳功率輸出為 0.0367 W,海水和人工海水則分別是 0.0337 W 和 0.0320W,湖水則是因為細菌、藻類與其他雜質的關係,太陽能表現大打折扣。

該團隊在挑選太陽能板時,也不是毫無考量,實驗選用 Panasonic 的非晶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電池附塗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該化合物無毒也不易燃,具有出色光學性能與疏水性,聲稱可提高電池發電量 2.79%。

團隊認為,太陽能發電量確實會因為水質、深度而大不如前,但是發電量足以為水下監控感測器、設備,以及各種商業與國防應用供電。

不過隨著技術進步,如今太陽能板的應用範圍已愈來愈廣,裝設地點已經不單單只有地面型、屋頂型了,像是水面型太陽能近年也備受看好,不少廠商也有推出搭配太陽能板的產品,諸如太陽能手錶,為了這些特殊應用與考量可能面臨的風險,太陽能廠商在開發新產品、登上販售架前,也有經過層層確認。

像是台灣的元晶太陽能考量水面型太陽能應用,也有在工研院量測中心協助下,將太陽能板進泡在 5% 濃度鹽水,進行長達 7 天的研究測試,發電效率仍可維持在 99.56% 以上。

多年以來,波蘭的經濟與日常生活皆與煤礦相依,其中波蘭燃煤發電占比高達 80% 以上,2018 年燃煤發電量就高達 1,320 億 KWh,不過目前煤炭之都波蘭正打算降低煤炭比例,最後一座 1GW 燃煤電廠計畫 Ostroleka C 也已叫停。

雖然許多國家仍以火力發電供電為主,但隨著環保意識崛起,被控是環境、空氣污染元兇之一的燃煤發電發展腳步已在各國屢屢碰壁,不少國家開始訂定減燃煤時程表、甚至是零燃煤發電廠目標,紛紛推出全新的能源藍圖。

長年擁護煤礦、燃煤發電的波蘭,現在也出現轉變,2019 年 10 月中旬波蘭進行國會大選,執政黨「法律公義黨」(PiS)大勝,總理 Mateusz Morawiecki 連任並組建新政府,而新任氣候部長 Michal Kurtyka 有心想要減少燃煤發電比例,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波蘭將進行能源轉型,致力提高再生能源占比。

法國也在 2019 年 11 月修改其《2040 年能源政策》,目標在 2030 年將燃煤發電比例從 80% 降至 56-60%,再生能源比例則提升至 21-23%,並在 2020 年 1 月推出離岸風電法案草稿,預計在 2028 年前開發 10GW 離岸風電,

同時法國本月 4 日也宣布打算修改 2016 年對陸上風電有諸多限制的《距離法(Distance Act)》,根據現行規則,風電場不能設在與最近住戶距離小於風機安裝高度 10 倍的地方,波蘭風能協會(Polish Wind Energy Association,PSEW)表示,這規定讓波蘭 99% 的土地都不能建設風場,最後導致波蘭陸上風電發展直直落,2016 年新增裝置量還可達 1,225MW,但 2017 與 2018年僅剩 41MW 與 15.7MW。

縱使現在看來將來燃煤發電仍在波蘭能源系統挑大樑,但其實波蘭的燃煤發電比例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正逐漸下滑。

波蘭土地資源豐富,可自產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大部分的能源供給仍多依賴煤炭,波蘭國內年產硬煤約 9,000 萬噸,是歐盟最大產煤國,1989 年蘇聯解體時,波蘭的供電結構 100% 為燃煤發電,如今已下降 20%,自1989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減少 10.43%。

未來波瀾的燃煤發電也會逐漸變少,目前已經沒有任何一個燃煤電廠計畫。先前波蘭最後的燃煤發電廠計畫 Ostroleka C 已停止,該電廠是由波蘭電力公司 Energa 以及煤礦與輸配電公司 Enea SA 分別出資 50%,總預算為 12 億歐元,容量為 1GW 。

其實 Ostroleka C 的身世也相當坎坷,2018 年 10 月 Enea 旗下工會 Synergia 認為 Ostroleka C 無法帶來收益,好幾個月以來都在要求 Enea 撤銷電廠建設方向性合約(directional consent),一告上法院;同月法國環保法律公司 ClientEarth 也以股東身分提告,認為該電廠得面對未來炭碳價上漲、再生能源成本降、歐盟對燃煤電廠補貼轉變的財務風險。

同年 11 月,波特蘭電力公司(Portland General Electric,PGE)則退出投資行列,表示想專注於投資自家太陽能、離岸風電的專案。

目前 Energa 與 Enea SA 已經宣布暫停對 Ostroleka C 的投資,表示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再加上考量環保因素、難以尋求融資,最後決定取消這項計畫,而截至 2020 年1 月,目前電廠建設進度僅 5%。 Europe Beyond Coal 表示,這不僅是邁向取消電廠計畫的第一步,還意味著承認歐洲煤炭未來的黯淡。

不過波蘭要進行能源轉型並不是容易的事情,2016 年波蘭民調中心(CBOS)一項民調指出,比起醫生和老師,波蘭的礦工更受人敬重,受人仰慕的程度大約可跟大學教授比擬,礦工還享有高薪與退休金,荷蘭能源轉型受到選舉、社會與能源安全多方牽制。

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水滴發電機,向新型可再生能源邁出重要的一步。研究組稱,單個水滴可發電140伏,足夠點亮100個小燈泡。

這種設備使用了一種「場效應晶體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結構,將水滴變成瞬間電能。連續不斷的水滴讓電荷在設備材料上積存;同時,由於水的導電性,水滴接通了兩個電極,使得積存的電荷釋放,產生電流。

科技媒體Engadget的報道稱,這種技術用於家居供電還難以實現,現在還不能達到持續供電的效果,它需要一個充電的過程之後才能放電。它可以為小型耗電設備供電,比如未來的智能水壺、雨傘等。

這份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期刊。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0-02-24/42623850

大型集中式能源發電朝向智慧分散式電網的配置,成為城市智慧化的必然趨勢,以及電動車推波助瀾,TrendForce綠能研究(EnergyTrend)調查,全球大型儲能(BESS)容量將在2020年達到3.2GW,且2019~2024年年複合成長率更將達到22%。

大型集中式發電系統在全球發展已超過百年,但隨著節能減碳趨勢以及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發電廠與電動車都需要採用大型儲能系統來提高能源效率,2018年開始,電池價格下滑,大型儲能市場的安裝量快速提升,韓國把儲能系統納入電廠綠電補貼,帶動亞洲大型儲能市場成長。

就儲能零組件的成本來看,電池依舊最為關鍵,受惠於電動車的發展,鋰電池產能持續擴充,使得電池價格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帶動儲能市場的興起,目前全球主要電池供應商包括LG化學、三星SDI、特斯拉、東芝、比亞迪等五大。

TrendForce認為,隨著五家電池廠產能持續擴增,大型儲能應用與電動車將是鋰電池未來兩大支撐關鍵,新技術的演進,鋰電池對於鈷等特殊金屬的用量將逐步降低,未來發展的材料端不確定性也將逐漸消失,有別於電動車朝向普及化邁進,大型儲能則是與智慧電網相連結,依然少量多樣的存在於不同的電網系統,因此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五年的產品利潤仍會高於電動車產業。

目前中國整體電池製造業,無論是前端製造與後端系統組裝都因疫情而暫時處於停滯,TrendForce預料,電池品牌將根據復工之後的供應鏈狀況與消費信心,而今年銷售勢必重新調整;短期來看,儲能系統因為許多關鍵模組在中國生產,勢必影響到今年上半年的安裝計畫,而分散生產地將是企業中長期重要的調整方針。

https://tw.mobi.yahoo.com/finance/%E7%94%A2%E6%A5%AD-%E5%A4%A7%E5%9E%8B%E9%9B%86%E4%B8%AD%E7%99%BC%E9%9B%BB%E5%8F%8A%E9%9B%BB%E5%8B%95%E8%BB%8A%E6%80%A5%E9%80%9F%E7%99%BC%E5%B1%95-%E5%85%A8%E7%90%83%E5%84%B2%E8%83%BD%E5%B8%82%E5%A0%B4%E5%B9%B4%E8%A4%87%E5%90%88%E6%88%90%E9%95%B7%E7%8E%87%E4%B8%8A%E7%9C%8B22-043854881.html

施羅德投資發表報告,隨著長遠地轉向可再生能源的趨勢持續加快,太陽能、陸上風電及電能儲存企業2020年的前景光明。環球可再生能源轉型在未來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將成為長線投資的機遇。展望2020年,太陽能、陸上風電及電能儲存等行業將從2019年疲弱表現中復甦,因而存在機遇。2020年或會是個別行業及地區實施補貼的最後一年,但去除市場干預長遠而言或會是利好因素。

環球能源轉型是指世界能源供應由污染型資源(如煤炭、石油及天然氣)轉向可再生能源。這將為未來30年帶來120萬億美元的投資機遇。這項轉型的背後包含了政治因素,因為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力度去實現2015年巴黎協議中升溫幅度低於2℃的目標。另外,現時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已大幅下降,相對其他類型的能源亦具備一定的競爭力,經濟考慮因而成為了另一項驅動環球能源轉型的因素。第三項因素是新科技(如電動汽車)的廣泛普及令相關消費需求大幅增長。

能源轉型活動並不只是可再生能源發電,而是包含了相關的設備供應,例如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因為輸電及配電網絡均需要加強,電網營運商及電力設備供應商亦會是轉型活動的一部份。此外,龐大的能源儲備需求亦將涉及電池製造商、燃料電池生產商,以及安裝存儲設備的供應商等。

能源轉型在上述所有領域中均是一項具備潛力的長期結構性投資機遇。然而,報告認為包括太陽能、風電及電能儲存在內的個別子行業在2020年特別值得關注。

風電環境利好

陸上風電在2020年的形勢將會與太陽能市場類似:由於這是中國提供補貼以及美國實施稅項優惠的最後一年,在發展商紛紛趕上優惠政策尾班車的情況下,預期新增產能將大幅增加。然而,這意味著該市場的增長有可能會在2021年相對減弱。因此,美國正在討論是否將風電稅項優惠延長一年,藉以在2021年繼續支持該行業的增長。

海上風電的情況則不太一樣。這些項目相對來說比較複雜,而且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規劃。適逢明年的新產能計劃較少,該行業的表現將可能較為疲弱。

雖然如此,受容量裝置預期將上升等因素影響,隨後幾年的海上風電市場似乎將會明顯增強。

另一方面是與容量裝置一同增長的服務合約。新增裝置通常是一次性項目,其利潤率通常約為8%。然而,風力渦輪機製造商通常會簽訂為期多年的設備安裝服務及保養合約。這些項目的利潤率通常較高(最高可達25%),能夠提供可靠的未來收入來源。

報告認為市場慣性認為風電製造商都是依賴裝置週期,並且會忽略由服務合約帶來的持續收入。長遠而言,服務在整個收入組合中所佔比例將會上升,從而帶來更穩定的長期收入。

電池及儲能行業準備起飛

報告預期2020年儲能市場將會回升。由於可再生能源產量及定價起伏不定,公用事業公司有需要將電能儲存起來。

 雖然電池的種類繁多,但鋰離子電池仍是最受廣泛使用的一種。電動汽車的增長似乎亦會像公用事業儲能那樣推動該市場2020年及未來的復甦。

住宅是儲能市場中一個較小但不斷增長的板塊。在加州等地區,輸電及配電網絡遭受停電威脅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許多住戶會在安裝太陽能發電板以外加裝儲能電池,讓他們得以在電網中斷時較有安全感。

補貼需要結束

綜合上述三個子行業來看,補貼顯然已對2019年的需求造成干擾,而2020年亦會繼續出現這種情況。雖然補貼在新科技普及化的初段具有支持作用,但這不可能是長治之計。正如太陽能及風電的情況所示,補貼會令企業選擇在特定年份安裝設備,為市場帶來干擾。

取消補貼或會像撕開膠布那樣出現陣痛,不過這樣做亦是為了長遠健康發展著想。可再生能源及電動汽車現時在成本方面已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因此已不需要依賴補貼。取消補貼將汰弱留強,確保成功的都是最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的企業。

行業的長遠機遇

上述三個子行業(太陽能、陸上風電及電池/儲能)是該行認為有望於2020年加速增長的板塊。然而,能源轉型在整體而言將會是一項持續備受關注的投資主題。該行預期政策動態、價格競爭力及消費需求方面的消息將為所有能源轉型活動的長期增長帶來支持。

https://www.finet.hk/newscenter/news_content/5e412eb2bde0b324833af49a

武漢肺炎疫情再度打亂電子供應鏈!繼記憶體、面板、PCB等因疫情擴散而出現供應吃緊後,太陽能業也因大陸多省管制交通、延後開工等干擾,上游單晶矽晶圓、玻璃、鋁件等供應告急。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供應地,當地供給拉警報,太陽能市場將掀漲價潮。

業者透露,全球太陽能市場多年來因大陸官方補貼、當地產能大量開出,導致供過於求、價格直直落,重創台廠,如今受武漢疫情衝擊,大陸太陽能生產鏈受創,在後續接料未明下,太陽能電池與模組的供貨大亂,客戶端憂心供給恐出現缺口,擬大舉備料,有助台廠營運。

礙於料源有限,聯合再生、茂迪、元晶等台灣大廠近期已採取惜售策略,不輕易報價出貨,並醞釀漲價,同時密切觀察後續原材料供貨狀況, 再做調整。

此外,各家業者紛紛展開搶料行動,在疫情擴散干擾下,誰率先拿到穩定的料源,愈能確保後續交貨作業,因此可預期,短期太陽能模組將成市場當紅炸子雞。

太陽能業者預期,這個月太陽能系統開發廠會因擔心太陽能原材料斷貨,優先搶購太陽能模組,各家模組如何調漲售價,也取消大陸原材料開工狀況,在整體供應鏈大亂下,價格可能也會因此出現劇烈波動 。

台灣太陽能龍頭聯合再生能源執行長潘文輝昨(9)日表示,大陸主要原料材廠受到這波疫情,生產作業受到衝擊,已通知台灣太陽能電池和模組廠要調漲單晶矽晶圓及玻璃價格,因此台灣電池廠和模組也勢必要轉嫁,調漲售價。

潘文輝說,現階段短期供應鏈大亂,價格怎麼漲、貨怎麼出都還是大問題,目前最好的因應對策,應該各家會先進惜售。但他強調,各家搶貨下,漲價勢在必行。

業者指出,受武漢疫情影響,大陸各地官方陸續宣布企業延後至最快今天開始復工,不過隨疫情持續擴散,大陸多省市採取封城、封閉式管理,造成交通運輸中斷,很多工廠停工、貨物也無法運出,衝擊各產業供應鍵。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4333021?fbclid=IwAR33ap085GRRjgeqMG7Jhse2991jGEwK0kgJwuAHJSxD1ohrNud_GC5O0iw

港府去年牽頭推出上網電價計畫,由兩電以較高電價回購民間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產出的電力,業界料產電五年便可回本,吸引不少公司參與,其中新地旗下西沙公路西貢十四鄉巨型住宅項目,承建商金門建築因應建築期長達八年,於地盤內的臨時辦公室鋪設太陽能發電板,為本港首個引入太陽能系統的建築地盤,預計每年可為寫字樓產出五萬度電。由於項目於五年回本,料較後三年可淨賺電費。

新地旗下西沙公路西貢十四鄉巨型住宅項目,為本港近年發展規模最大的建築項目之一,建築期長達八年,在建築技術上亦創下先河。金門建築高級環境經理謝志軒表示,項目正在興建行車道路,地盤現已搭建臨時辦公室,並於建築頂部鋪設太陽能發電板,為本港首次有建築地盤引入太陽能系統。

謝志軒表示,項目首五年為道路擴建工程,之後三年則發展住宅,因此發展期長達八年,若以「上網電價」回本期為五年的假設,料之後三年即可淨賺電費。他稱,該項目鋪設了一百二十四塊太陽能發電板,每年產生五萬度電,可用於辦公室之內。他稱,該集團鋪設的太陽能發電板在科技上亦有突破,每塊發電板均設有感應器,若其中一塊板出現問題,則可即時監察,無礙其他發電板運作,而比較傳統發電板,若有其中一塊板損壞,可致全部發電板均出現問題。

年產五萬度電 用於辦公室

謝志軒稱,該公司在將軍澳的金門科技園大廈天台,亦鋪設了太陽能光伏板,由六百二十四塊單晶矽地面光伏板組合而成,預計每年能輸出約二十七萬度電,相當於約六十個家庭的全年耗電量。如以中電於上網電價計畫計算,金門能以每度四元的價格出售太陽能所產生的電力,每年節省約一百萬元電費。他指,由於設太陽能發電板的位置講究,若有其他發展商期望參與計畫,可在設計項目的初期階段已預留相應地方。

金門亦與初創企業Ampd Energy合作,研發出首個適合用於地盤的電池系統(淨能櫃),為地盤的機械設備提供主要動力,可代替工地內嘈吵又污染性高的柴油發電機。淨能櫃一般僅約七十五分貝,較柴油發電機為靜,同時減少八成半二氧化碳排放。

另外,因應早前港鐵工程遺失部分文件,金門建築高級項目經理楊偉倫表示,早前開發了InspectoTM以加強工地審核系統,現已發展至另一階段,透過應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確保系統中的所有紀錄真確無誤,同時供承建商丶顧問和客戶共同監督工地檢測狀況的數碼化平台。他指,現時管工填寫文件時,不再需要使用電話,只須使用電話即可連接該平台。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660936/%E5%8D%B3%E6%99%82-%E6%B8%AF%E8%81%9E-%E5%A4%A7%E5%9E%8B%E5%9C%B0%E7%9B%A4%E7%94%A2%E5%A4%AA%E9%99%BD%E8%83%BD-%E6%96%99%E5%B0%87%E6%B7%A8%E8%B3%BA%E4%B8%89%E5%B9%B4%E9%9B%BB%E8%B2%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