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施政報告》提到醫管局將推行智慧醫院措施,外界展望可為整個醫療體系帶來服務提升。醫護界指,近年亞洲地區均積極建立智慧醫院,病歷紀錄電子化,應用物聯網管理,務求精簡醫院服務流程。放眼台灣,當地智慧醫療業界更已進一步開發個人化的智慧病房,讓病人通過平板電腦掌握住院行事曆及醫療須知。港、台學者坦言,臨牀診斷應用人工智能(AI)醫療將成趨勢,惟香港公私營及基層醫療系統的病歷未完全打通,拖慢建立完整大數據庫的進度。
記者
李卓穎
陳琬蓉
月中頒布的《施政報告》中,曾提及醫管局將推行一系列智慧醫院措施,以呼應智慧城市藍圖發展方向,包括研究具實時數據基礎的智慧病房、加強服務及分流的病人服務協調中心,以及用機械人提供物流支援等,而且亦預期在年底前推出大數據分析平台,以支援醫護研究。
事實上,預計明年落成的中大醫院早有計畫發展為全面電子化的智慧醫院,其行政總裁馮康指,該院將推行全面無紙化的電子病歷紀錄、用實時數據支援病人診治流程及通過應用物聯網(IoT)建立管理系統,方向跟醫管局相似。他直言,亞洲地區積極發展智慧醫院,如國家衞建委數月前亦公布內地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屬首次有國策推展智慧醫療。
設平板電腦
病人掌住院歷程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強調,提高效率是發展智慧醫院的大勢之一。他以西班牙醫院為例,院方利用感應器,檢測各病房及科室的用量人流,以協助醫護人員實時配對手術室,有效提高百分之十的使用率,「不要看輕這些數字,因為分分鐘等於香港醫院多了一間手術室。」
台灣被評為最高等級醫院的醫學中心,是推展智慧醫院的先行者。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醫院資訊暨智慧醫療發展促進會會長孫培然表示,電子化病歷、IoT管理及建立大數據庫已是智慧醫院的基礎建設,近三、四年業界已進一步發展智能病房,以其任職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單人房設平板電腦,讓患者掌握住院行事曆及醫療須知,盼提升醫療服務質素。
孫培然舉例說,病患可獲悉首天抽血、翌日開刀,前一晚信息彈出提醒他不可進食,患者亦可自行查閱其X光片、服藥提示,簽署手術同意書、訂餐,控制燈光及窗簾,更可通過電子形式跟護士進行對話,「這類精實醫療服務,不止簡化流程,更是以病人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成為私立醫院的競爭特色。」惟他坦言,進階服務涉及高額投資,目前台灣設有智慧病房的公立醫院仍屬小數,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未必有此發展。
AI輔助斷症
預測感染死亡率
AI醫療是繼智慧病房,台灣另一熱門研究項目。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指,台灣十九所醫學中心皆有參與AI醫療的開發工作,放射科或病理科會以AI輔助醫療影像判斷個案,同時也研究非結構資料的醫療文字、數據,如加護病房使用AI為病人死亡率、感染率等作風險預測,準繩度達九成以上,令醫生診症更準確,「減少醫療錯誤,提高治療安全。」
李友專表示,台灣推行全民健保制度近二十五年,政府掌握公私營機構的電子病歷,當地二千三百萬人口構成龐大的醫療數據庫,為機器學習提供良好基礎。香港雖已推行電子病歷多年,但他坦言,系統欠缺私營及基層醫療數據將影響數據完整度及病症追蹤,「AI可預測病發、惡化的可能性,若沒了前期病歷,未必可在癌症第一、二期發現患病,無法提早治療。」
港一成私醫護參與醫健通
馮康認同,醫管局擁大量電子病歷紀錄,成為發展AI醫療的優勢,局方現時亦善用數據分析長者入院風險及出院支援,以至十多種慢性疾病的病症資料等,可是本港至今只得一成多私營醫護參與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故難以建構更全面的醫療數據,惟盼醫管局帶頭改革後,為「智慧醫療生態系統」帶來改變。
曾研發遙距掛號程式的文信互聯科技行政總裁文頌彤指,本港公院在智慧醫療發展較少與業界合作。若要呼應智慧醫院發展大勢,他稱局方應考慮進一步開放實時數據,讓業界得以合作進行不同研發,「以急症室輪候時間為例,現只顯示『超過某小時』,卻沒有進一步資料,數據發放相對單向。」
艾草蜂創辦人區恩庭指,內地醫院可讓病人自行上網查閱其醫療報告,目前「醫健通」只供醫護查閱,新加坡則設速遞藥物服務,惟本港受限於法規問題,難以推行。
引入樂齡科技提升照顧質素
近年本港大力推動使用樂齡科技,林正財認為比起護老院,醫院員工在操作科技更有優勢,但他以護老院常用的扶抱機為例,稱現時人流多的醫院反而鮮有採用。他認為,未來發展智慧醫院,不應局限在電子化中,「而是藉助發展漸趨成熟的輔助器械,包括樂齡科技,提升醫院內的照護質素。」
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孫東則認為,本地研發精準醫療的科技應用,在國際醫療及工程領域仍有明顯優勢。他認為應藉着發展智慧醫院之機,協助本地高端醫學科研雙線發展,才能與智慧醫療願景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