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智動協會指出,服務型機器人替代人際接觸,其中在物品配送、場域清潔、病患分流等扮演關鍵角色,其中消毒機器人在防疫措施上扮演要角。

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指出,疫情影響產業發展,機器人替代人與人接觸進入「剛性需求」階段。例如美國使用醫療機器人治療肺炎,中國方艙醫院引進機器人進行配送物資等。

在台灣,智動協會指出,採用智慧移動平台(AGV)技術的運送機器人已發展多年,例如東元送餐或餐盤回收機器人、慧誠智醫應用在配送藥品或醫材的智動機器人;佳世達發展智慧醫療輸送機器人進行廢棄物運送;經緯航太推出智慧搬運機器人協助飯店運送行李等。

防疫另一項重點在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尤其在人流密集或通風換氣不良的公共場所。智動協會指出,目前台灣具備從洗刷地面到滅菌功能的消毒型機器人,例如聯潤科技開發工業用智能洗地機器人,可添加漂白水執行公共場所消毒作業。

微星科技開發主動消毒機器人,已在養老院及醫院落地驗證,發揮抑菌(bacteriostatic)能力;洛博智動科技的智能機器人可搭載水霧機在飯店等場域環境消毒;佳世達機器人可透過UV藍光燈管和吸塵模組,清潔室內灰塵並殺菌消毒。

此外醫療院所已成為疫情抗戰的前線,看診機制若壅塞,可能增加民眾相互感染的風險,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精神壓力也會增加。

智動協會表示,院所可運用迎賓機器人,透過影像辨識和語音互動,向看診者提供掛號建議,同時替醫護人員進行初步病患分流和篩檢。

相關技術可結合熱成像技術、體溫感測攝影機,透過音訊警報、視訊警報來進一步監控防疫。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4376981

最近印度科學家為了拓展太陽能板的應用範圍,決定讓光電技術潛入水中,嘗試將非矽晶太陽能板浸泡在純淨水、湖水、海水等各種不同的水體進行研究,希望能幫太陽能開闢新的道路。

太陽能板防水嗎?會不會泡一泡水就壞了,影響發電效率、甚至波及水質?

雖然目前主流太陽能技術為單晶矽、多晶矽等太陽能,但印度坎普爾印度理工學院(IIT Kanpur)與印度皮拉尼海德拉巴德校區博拉理工學院(BITS Pilani Hyderabad Campus)團隊首先選用非晶矽太陽能技術(Amorphous silicon)。

會有如此結果,主要是考量水會吸收並反射光線,波長越長的光越難穿透水,以海水來說,只有少許的深藍光譜可以穿透 100 公尺以下的海洋。而非晶矽太陽能的矽原子堆積方式是紊亂的,沒有一定的規則性以及週期性排列,通常這類太陽能板的光吸收性更高,是一般矽晶太陽能的 500 倍以上。

可吸收更多光的非晶矽太陽能就是好選擇,非晶矽太陽能可捕獲 380-780nm 的光,且非晶矽太陽能製程不複雜,具有價格便宜、生產速度快優點,研究人員認為,由於具備這些優勢,非晶矽太陽能為水下應用的理想選項,且水下溫度較低,太陽能發電效益也更好。

先前也有研究指出,若將單晶矽和多晶矽太陽能電池放在水深 1 公尺處,轉換效率就會下降 20%,而非晶矽太陽能縱使在水深 1.5 公尺處,降幅也不大,團隊認為,剩下的轉換效率足以供電水下電子設備。

科學家把非晶矽太陽能板分別浸泡在純淨水(去離子水)、湖水、海水和人造海水(ASW)水深 2 公尺處,再用太陽光模擬器照射測試,根據團隊發表在《Energy Research》的研究,最終發現放置在純水的非晶矽太陽能板表現最好最佳功率輸出為 0.0367 W,海水和人工海水則分別是 0.0337 W 和 0.0320W,湖水則是因為細菌、藻類與其他雜質的關係,太陽能表現大打折扣。

該團隊在挑選太陽能板時,也不是毫無考量,實驗選用 Panasonic 的非晶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電池附塗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該化合物無毒也不易燃,具有出色光學性能與疏水性,聲稱可提高電池發電量 2.79%。

團隊認為,太陽能發電量確實會因為水質、深度而大不如前,但是發電量足以為水下監控感測器、設備,以及各種商業與國防應用供電。

不過隨著技術進步,如今太陽能板的應用範圍已愈來愈廣,裝設地點已經不單單只有地面型、屋頂型了,像是水面型太陽能近年也備受看好,不少廠商也有推出搭配太陽能板的產品,諸如太陽能手錶,為了這些特殊應用與考量可能面臨的風險,太陽能廠商在開發新產品、登上販售架前,也有經過層層確認。

像是台灣的元晶太陽能考量水面型太陽能應用,也有在工研院量測中心協助下,將太陽能板進泡在 5% 濃度鹽水,進行長達 7 天的研究測試,發電效率仍可維持在 99.56% 以上。

多年以來,波蘭的經濟與日常生活皆與煤礦相依,其中波蘭燃煤發電占比高達 80% 以上,2018 年燃煤發電量就高達 1,320 億 KWh,不過目前煤炭之都波蘭正打算降低煤炭比例,最後一座 1GW 燃煤電廠計畫 Ostroleka C 也已叫停。

雖然許多國家仍以火力發電供電為主,但隨著環保意識崛起,被控是環境、空氣污染元兇之一的燃煤發電發展腳步已在各國屢屢碰壁,不少國家開始訂定減燃煤時程表、甚至是零燃煤發電廠目標,紛紛推出全新的能源藍圖。

長年擁護煤礦、燃煤發電的波蘭,現在也出現轉變,2019 年 10 月中旬波蘭進行國會大選,執政黨「法律公義黨」(PiS)大勝,總理 Mateusz Morawiecki 連任並組建新政府,而新任氣候部長 Michal Kurtyka 有心想要減少燃煤發電比例,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波蘭將進行能源轉型,致力提高再生能源占比。

法國也在 2019 年 11 月修改其《2040 年能源政策》,目標在 2030 年將燃煤發電比例從 80% 降至 56-60%,再生能源比例則提升至 21-23%,並在 2020 年 1 月推出離岸風電法案草稿,預計在 2028 年前開發 10GW 離岸風電,

同時法國本月 4 日也宣布打算修改 2016 年對陸上風電有諸多限制的《距離法(Distance Act)》,根據現行規則,風電場不能設在與最近住戶距離小於風機安裝高度 10 倍的地方,波蘭風能協會(Polish Wind Energy Association,PSEW)表示,這規定讓波蘭 99% 的土地都不能建設風場,最後導致波蘭陸上風電發展直直落,2016 年新增裝置量還可達 1,225MW,但 2017 與 2018年僅剩 41MW 與 15.7MW。

縱使現在看來將來燃煤發電仍在波蘭能源系統挑大樑,但其實波蘭的燃煤發電比例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正逐漸下滑。

波蘭土地資源豐富,可自產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大部分的能源供給仍多依賴煤炭,波蘭國內年產硬煤約 9,000 萬噸,是歐盟最大產煤國,1989 年蘇聯解體時,波蘭的供電結構 100% 為燃煤發電,如今已下降 20%,自1989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減少 10.43%。

未來波瀾的燃煤發電也會逐漸變少,目前已經沒有任何一個燃煤電廠計畫。先前波蘭最後的燃煤發電廠計畫 Ostroleka C 已停止,該電廠是由波蘭電力公司 Energa 以及煤礦與輸配電公司 Enea SA 分別出資 50%,總預算為 12 億歐元,容量為 1GW 。

其實 Ostroleka C 的身世也相當坎坷,2018 年 10 月 Enea 旗下工會 Synergia 認為 Ostroleka C 無法帶來收益,好幾個月以來都在要求 Enea 撤銷電廠建設方向性合約(directional consent),一告上法院;同月法國環保法律公司 ClientEarth 也以股東身分提告,認為該電廠得面對未來炭碳價上漲、再生能源成本降、歐盟對燃煤電廠補貼轉變的財務風險。

同年 11 月,波特蘭電力公司(Portland General Electric,PGE)則退出投資行列,表示想專注於投資自家太陽能、離岸風電的專案。

目前 Energa 與 Enea SA 已經宣布暫停對 Ostroleka C 的投資,表示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再加上考量環保因素、難以尋求融資,最後決定取消這項計畫,而截至 2020 年1 月,目前電廠建設進度僅 5%。 Europe Beyond Coal 表示,這不僅是邁向取消電廠計畫的第一步,還意味著承認歐洲煤炭未來的黯淡。

不過波蘭要進行能源轉型並不是容易的事情,2016 年波蘭民調中心(CBOS)一項民調指出,比起醫生和老師,波蘭的礦工更受人敬重,受人仰慕的程度大約可跟大學教授比擬,礦工還享有高薪與退休金,荷蘭能源轉型受到選舉、社會與能源安全多方牽制。

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水滴發電機,向新型可再生能源邁出重要的一步。研究組稱,單個水滴可發電140伏,足夠點亮100個小燈泡。

這種設備使用了一種「場效應晶體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結構,將水滴變成瞬間電能。連續不斷的水滴讓電荷在設備材料上積存;同時,由於水的導電性,水滴接通了兩個電極,使得積存的電荷釋放,產生電流。

科技媒體Engadget的報道稱,這種技術用於家居供電還難以實現,現在還不能達到持續供電的效果,它需要一個充電的過程之後才能放電。它可以為小型耗電設備供電,比如未來的智能水壺、雨傘等。

這份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期刊。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0-02-24/42623850

大型集中式能源發電朝向智慧分散式電網的配置,成為城市智慧化的必然趨勢,以及電動車推波助瀾,TrendForce綠能研究(EnergyTrend)調查,全球大型儲能(BESS)容量將在2020年達到3.2GW,且2019~2024年年複合成長率更將達到22%。

大型集中式發電系統在全球發展已超過百年,但隨著節能減碳趨勢以及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發電廠與電動車都需要採用大型儲能系統來提高能源效率,2018年開始,電池價格下滑,大型儲能市場的安裝量快速提升,韓國把儲能系統納入電廠綠電補貼,帶動亞洲大型儲能市場成長。

就儲能零組件的成本來看,電池依舊最為關鍵,受惠於電動車的發展,鋰電池產能持續擴充,使得電池價格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帶動儲能市場的興起,目前全球主要電池供應商包括LG化學、三星SDI、特斯拉、東芝、比亞迪等五大。

TrendForce認為,隨著五家電池廠產能持續擴增,大型儲能應用與電動車將是鋰電池未來兩大支撐關鍵,新技術的演進,鋰電池對於鈷等特殊金屬的用量將逐步降低,未來發展的材料端不確定性也將逐漸消失,有別於電動車朝向普及化邁進,大型儲能則是與智慧電網相連結,依然少量多樣的存在於不同的電網系統,因此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五年的產品利潤仍會高於電動車產業。

目前中國整體電池製造業,無論是前端製造與後端系統組裝都因疫情而暫時處於停滯,TrendForce預料,電池品牌將根據復工之後的供應鏈狀況與消費信心,而今年銷售勢必重新調整;短期來看,儲能系統因為許多關鍵模組在中國生產,勢必影響到今年上半年的安裝計畫,而分散生產地將是企業中長期重要的調整方針。

https://tw.mobi.yahoo.com/finance/%E7%94%A2%E6%A5%AD-%E5%A4%A7%E5%9E%8B%E9%9B%86%E4%B8%AD%E7%99%BC%E9%9B%BB%E5%8F%8A%E9%9B%BB%E5%8B%95%E8%BB%8A%E6%80%A5%E9%80%9F%E7%99%BC%E5%B1%95-%E5%85%A8%E7%90%83%E5%84%B2%E8%83%BD%E5%B8%82%E5%A0%B4%E5%B9%B4%E8%A4%87%E5%90%88%E6%88%90%E9%95%B7%E7%8E%87%E4%B8%8A%E7%9C%8B22-043854881.html

近 20 年來,隨著網路普及化,許多防疫黑科技已落實到生活層面,包括線上視訊會議、無人化服務、智慧醫療等。面對疫情可能常態化,《財訊》報導指出,發展出一套 SOP(標準作業程序),以及一個適應疫情的環境,將不可或缺,其中科技工具扮演重要角色。

線上會議雖不是新鮮科技,但是受惠於網路普及,成本及便利性優勢大增。根據《財訊》報導,一位 20 年前布局大陸的老闆回憶,在 SARS 的衝擊下,光是建置一套思科的電話會議系統就砸下 700 多萬元,還要定期支付網路費用及維護開銷。

如今,有影像的線上會議,只要有手機,與會者可以在全世界加入會議,重點是成本大幅下降,成本不到當年架設專業線上會議系統的萬分之一。雲端會議的好處不僅僅是免費架設,還增加了會議的靈活度,以及節省了固定辦公處所的營運成本,未來將加速推動。

線上教育也掀起一股熱潮,中國掀起「停課不停學」風氣,加上線上教育有利於補習班名師多收學生,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像是新東方、未來、跟誰學等企業,也是趁著疫情期間大力行銷。至於線上購物,搭配線上付款、物流配送等,更成為疫情期間大熱門,業績受到的衝擊相對最小,固定成本相對低。

此外,原本只有在機場才有的熱成像技術、體溫感測攝影機,可透過音訊警報、視訊警報來監控防疫,未來也將大量運用在公共場所、商場。

中保科技總經理朱漢光表示,目前已有知名量販店、超市下單,將做成固定裝置,設於賣場門口。在住家及辦公大樓,還可以連結雲端、門禁設備,加強防疫。朱漢光認為,過去只是「孤島系統」,資訊封閉在一處未分享,但目前的聯網、AI 人工智慧,可以透過智慧共享,資訊串連防疫單位、醫療院所,更加確實掌握疫情動態。

《財訊》報導指出,自動化倉儲系統的應用也從工廠搬到公共場所,應用在消毒的原理大同小異,就是把原來要搬的貨品,變成消毒工具,透過掃地機器人移動的原理,在醫院或機場等地消毒,例如在上海的鈦米智慧消毒機器人已進駐武漢等數家醫院,執行消毒工作,還有已經上市的東富龍、易聯眾、朗科智能等,都推出消毒機器人,未來將有更多元化的應用。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44409

疫情揭開了人工智慧真實的需求場景,也對人工智慧企業的技術實力提出了考驗。機器人能「走」得更快些嗎?

新冠肺炎疫情依舊嚴峻。在這場生死時速的戰「疫」中,人工智慧成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2月10日起,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楚天醫院,出現了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員」,它們靈活地穿梭在醫院的隔離區,擔負起為醫護人員與患者送餐、送葯的職責。

  這些特殊的「工作人員」就是送餐機器人。它們不僅降低了醫護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同時也提高了配送效率,節約了一次性防護用品。火神山醫院與雷神山醫院交付使用后,也已使用醫用級別的送餐機器人及無人配送機器人。

  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力量加入了戰「疫」隊伍。

  2月4日,工信部發佈《充分發揮人工智慧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倡議進一步發揮人工智慧賦能效用,組織科研和生產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撐疫情防控的相關產品攻關和應用作為優先工作。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年度的統計顯示,2018年醫療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約為5.1億美元。總體而言,體量較小、尚處於起步階段。而2018年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額就達到54.1億美元,遠高於醫療機器人。此次疫情中,從隔離區機器人送餐,到AI測溫系統上線,人們看到了抗疫的全新力量。

  同時,人們也有疑問,人工智慧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機器人還能「走」得更快些嗎?

  進軍一線

  1月24日10時,從新加坡起飛的TR188次航班到達杭州蕭山機場。由於乘客中有2名發燒人員,219名乘客被安置在杭州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

  大年三十的市委黨校本來人手就非常緊缺,還要做到既解決219名乘客的吃飯問題,又要避免交叉感染,簡直難上加難。於是,杭州政府想到了向機器人「求救」。

  擎朗智能科技接到了這項特殊的任務。然而,從工廠直接出貨根本來不及,於是擎朗智能科技創始人、CEO李通馬上跟正在租用擎朗機器人的杭州連鎖餐廳新白鹿協商,直接從餐廳調運了16台機器人到杭州市委黨校隔離點。

  讓本來在場景更複雜、人員更多的餐廳進行配送的機器人進入相對封閉的隔離點工作,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快就可以在隔離區運行。」李通信心滿滿。

  無人配送只是這次疫情中機器人力量的一個縮影,這股新勢力還進入了醫院協助醫護人員。

越凡科技將原本適用於零售場景與移動講解和服務的機器人,改造成了針對醫院場景使用的機器人。

  2月1日,成都高新區企業越凡科技為成都市第十人民醫院(成都市公共衛生醫療臨床中心)無償提供了「知屏」「享遞」「小販」三種類別的機器人,以減輕一線醫療人員工作壓力。

  越凡科技銷售總監胡松告訴《中國企業家》,臘月二十八(1月22日)接到成都市政府的防疫通知,越凡科技便開始將原本適用於零售場景與移動講解和服務的機器人,改造成了針對醫院場景使用的機器人。

  「這種改動並不複雜,主要是軟體層面的改動,例如語音庫的重新改寫,UI的重新設計。目前這三款機器人已經在醫院跑起來了,接下來還會在其他的防疫中心投入。」胡松介紹。

  在北京,獵豹移動旗下獵戶星空的兩台智能服務機器人也已經於1月27日送到了接診壓力巨大的北京大學首鋼醫院。2月4日,北京海淀醫院也收到了捐贈,投放使用疫情防控協作機器人。這是金山安全在疫情發生后,基於原有OrionStar智能服務機器人,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和需求快速開發的功能。

  「這支抗疫力量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越凡科技創始人、CEO黃山表示,「機器人作為人工智慧的載體,在醫院中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配送機器人、消毒機器人、導診機器人、測溫機器人等等,都能有效地防疫抗疫,減少交叉感染,降低人力成本。業內還有利用人工智慧做疫苗的研發。這都說明人工智慧正在這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

金山安全在疫情發生后,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和需求快速開發的疫情防控協作機器人。

  「危」與「機」

  「這些(醫院、隔離點)場景以前我們沒有想過,現有產品能夠在短時間里應用到當下的場景,說明市場上智能機器人產品已經非常成熟了,也讓我們看到了在更多場景下應用的可能性。」李通表示。

  擎朗智能主營產品為室內無人配送機器人,主要應用於餐廳配送、酒店服務、快遞/外賣配送等場景,所以公司的訂單主要集中在餐飲業、酒店業等,但此次疫情對餐飲業的打擊巨大,他們的業務同樣受到影響。

  李通坦陳,從短期看,疫情結束之前餐飲界對配送機器人的需求量會大幅降低,不可避免地給擎朗智能帶來了影響。「但對人工智慧公司來說,疫情所帶來的市場教育意義更為重要,災難帶來的短期陣痛將推動行業更快發展。」

  對於機器人行業來說,技術、產品以及成本並非是制約發展的最關鍵因素,難點在於市場教育。「即便一台機器人每個月的租賃價格只有3000元,遠低於餐飲行業的人工成本,但目前應用仍然非常小眾。經歷過這次疫情,幾乎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機器人已經規模化鋪開,可以應用於各種場景和領域,這對行業的影響非常深遠。」李通表示。

  黃山也將這次疫情形容為「催化劑」,在客觀上激發了行業需求,對具備智能化、無人化特點的人工智慧產品做了有效的市場教育。「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智能機器人,都會在疫情過去后加快前進的步伐,市場前景肯定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領域,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品會加快落地速度。」

  疫情揭開了人工智慧真實的需求場景,也對各人工智慧企業的技術實力提出了考驗。曠視方面表示,「擁有足夠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的團隊,才能變『危』為『機』,率先拿出有效的產品方案」。

  同為科技公司的小i機器人也在疫情的推動下延伸了產品需求。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袁輝介紹,小i機器人免費提供防疫外呼機器人,在最開始是希望解決各級政府機構每天大量調查、社區問詢的調研訪問工作,提供公益服務。現在他們發現需求在延伸,有更多數據分析和交互,湖北一家餐飲公司甚至還提出希望能有起到心理安慰作用的交互智能機器人。「小i機器人會根據他們的需求,結合自身的能力,上線更多產品。」

  袁輝認為,在此次疫情中,人工智慧雖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應用仍相對較少。不過,新冠肺炎疫情一定會像2003年的非典一樣,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對人工智慧企業來說是一種機遇也是挑戰。

  市場爆發的瓶頸

  目前,全世界機器人產業中,中國佔據了38%的市場份額,從地面運輸到航空探測,從家庭娛樂到醫療救災,從工業到服務,中國機器人的應用已經覆蓋了非常多的領域。

  一場突發的疫情,讓機器人一戰成名的同時也加快了人工智慧企業布局醫療領域的步伐。

擎朗一直深耕於餐飲行業,但在看到這次疫情中醫療場景中的使用情況后,也讓他對進入新的場景有了更多思考。

  黃山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對之前的布局進行了反思。她表示,人工智慧、機器人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更多是利用技術服務到消費場景中,在醫療場景的落地甚少,此次疫情的爆發集中增加了對人工智慧軟硬體技術在相關領域落地的需求。

  胡松認為越凡科技被疫情推動向前邁了一大步:「我們原本就計劃2020年深耕醫療領域,防疫加快了我們的步伐。」根據越凡科技的規劃,2020年公司將會在醫院布局,在成都做出標杆案例后北上進軍北京市場。

  胡松透露,越凡科技一直在跟醫院有對接,只是進度比較慢。「疫情爆發后,我們看到無論是在醫院做宣講的防禦機器人還是負責遞送的機器人,對醫院來說都是剛需。對於抗災防疫來說,機器人有非常廣的應用場景,所以更堅定也更快地開始布局醫療領域。」

  李通也表示,一旦大眾認識到、接受了機器人在各個場景中的應用,未來將大有可為。他還表示,雖然擎朗一直深耕於餐飲行業,但在看到這次疫情中醫療場景中的使用情況后,也讓他對進入新的場景有了更多思考,「我們相信機器人在醫療場所也能快速普及起來」。」

  不過,被突發疫情推動的人工智慧,並非沒有質疑的聲音。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國內企業缺少原創性開發,更多是應用型,所以只能將自己的應用場景強行轉化到疫情防控,無法從基礎上實現技術對防疫的推動。「畢竟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最後還是要落到日常場景的性價比競爭,到那時,無核心技術無底層技術的裸泳就公之於眾。」

  此外,多數醫療機器人都屬於創新科技產品,性能是否穩定還有待考驗。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對醫院環境、業務流程、操作人員等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調整變化,醫院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總體上看,醫療機器人的市場教育任重道遠,其技術性能也有不小的提升的空間。

  而更大的需求,則存在於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這對人工智慧企業的研發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00218/34263934.html



為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嚴竣疫情,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領導大學校本部與附屬醫學中心整合多項智慧醫療,建制「智慧醫療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將檢疫效率一舉提高5至6倍,15日發表會上,邀請科技部次長謝達斌及多位成大醫院一級主管到場見證此系統。

科技部向來支持成大發展智慧醫療,科技部次長謝達斌表示,成大掌握最新科技動向,且不忘以人為本、落地生根,令使科技產生實質造福社會。成大校長蘇慧貞表示,在疫情籠罩之下,成大導入智慧醫療能創造30分鐘守護全世界的新可能性。

成大表示,此次所發表的「智慧醫療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包括前端病歷自動化,胸部X光片人工智慧輔助判讀肺炎,最後再依疾管署提供的每日最新疫情發展,隨時更新臨床決策,大大提升成大醫院在檢疫、防疫的應變與決策。

原本高風險病人從踏入檢疫站,到醫師做出臨床決策的時間,透過該系統可從原本需耗費2個半小時,現在不到30分鐘即可完成,還可有效降低醫護人員和病人交叉感染的風險及檢疫所需人力。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成大醫院院長沈孟儒過年前,即啟動成大醫院「武漢肺炎臨床檢疫站」三部曲,第一部曲是在急診室外設8個高規格野戰帳篷檢疫站,做為最前線的防疫場所,同時興建組合屋式檢疫站,提升防疫戰備規格,為未來可能有社區感染疫情做長期抗戰的準備。

沈孟儒說,防疫帳篷其實是一個壓力站,病患不安、醫護人員心理壓力大,所以醫院致力讓整個流程標準化、快速化,以阻絕感染風險。

二部曲則是將科技部「成大AI人工智慧創新研究中心」暨「拔尖整合計畫」的研究成果,結合成大醫院智慧醫療的能量,做到醫療病歷自動化。沈孟儒指出,回顧2003年sars期間,傳統紙筆填寫或口頭詢問病史,近距離接觸,都是醫護人員與病患接觸後,最大感染途徑。

醫療病歷自動化系統可讓病患使用平板自主填寫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等病歷資料,上傳到電子病歷系統,醫護人員就能立即收到相關資料,並做臨床決策,每次平板使用過後,就會以酒精消毒,降低交叉感染風險,也提升檢疫站時效。

沈孟儒強調,第三部曲則是導入肺炎AI輔助偵測,「胸部X光人工智慧判讀肺炎系統模型」為成大醫院AI團隊與醫院資訊團隊開發,導入成大醫院的肺炎影像資料,目前用於輔助152例疑似武漢肺炎篩檢,敏感度與準確性可達80%及90%。

他指出,由於從一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疾管署提供的每日最新疫情發展及相關定義及臨床決策都在變動,透過成大醫院檢疫三部曲,整合成的「智慧醫療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建構於檢疫站的電腦系統,可以讓因應疫情變化的臨床決策,不再成為醫護人員壓力。

病患從進入檢疫站到醫師決定是否需要通報住院隔離,或居家檢疫觀察,也得以從2個半小時縮減至不到30分鐘。

此外,針對居家檢疫觀察,成大跨域團隊也以「溫心智慧手環」協助落實居家檢疫的政策。「溫心智慧手環」能連續監測體溫與心跳,作為預測症狀指標。當配戴者體溫上升時,可以藉由手機APP主動確認異常症狀並提醒主動就醫。

目前成大醫院有超過130位的醫護同仁自願配戴溫心智慧手環,成大目前居家檢疫中的學生、疑似病例及其家戶接觸者,也以溫心智慧手環進行連續體溫檢測。

成大每個禮拜定期回收手環,再交由管理人員統一上傳數據資料至雲端平台做後續追蹤,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表示,成大在住校居家檢疫的措施周全嚴謹,可謂全台楷模。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4347025

5G和物聯網(IoT)堪稱最佳拍檔,隨著5G產業鏈即將進入2020年商用衝刺戰,5G R16標準隨之釋出,有五大產業受惠最深。

據ZDNet報導,在5G R16標準之下,5G可望支援更大規模機具通訊,加上延遲性低,能夠連接工廠內或市中心大量的物聯網終端。

Gartner表示,在充滿智慧建築的都會區,所有建築皆安裝無數感測器,遍布於室內的智慧照明、溫度控制、空氣品質監控和空間利用監控系統,到了室外還有智慧路燈、智慧安全監控、交通控管、交通監控和行人安全監控,再加上個別使用者的物聯網終端,包括智慧手錶或智慧眼鏡。

除生活層面外,5G和物聯網結合還能在五大產業發揮莫大貢獻。首先是製造業, Forrester首推工廠內自駕機器,這些機器人早已存在,但隨著5G網路技術導入可望進一步發揮,減輕工廠人員的負擔。

iBASEt認為,未來製造空間將佈滿監控機具的感測器,讓大家掌握機具的功能現狀,以便進行預測性維護和溫度控制。

5G對於工廠設備更新也有幫助,Menezes表示,若工廠每隔幾年就會更換設備,不妨在機具建立物聯網終端。

第二是供應鏈,一旦物品製造完成,5G和物聯網可透過感測器遙控組裝、加工和運輸。

第三是醫療產業,Menezes表示,物聯網和5G可以聯手提高醫院營運效率,比方以內建終端的藥車運輸藥物,讓醫護人員更快找到藥物。

5G和物聯網也有助快速傳輸大量資料檔案,讓醫生在救護車還沒到達前,事先安排病人的治療計畫,做好萬全準備。

第四是零售業,無論是實體或網路商店,都應該進行數位轉型,5G和物聯網將助其一臂之力。TeamViewer表示,自從顧客走進商店那一刻,5G和物聯網就開始追蹤顧客注意到的商品,即時調整數位廣告,亦可找出最多人拿取、販售的商品,進而調整店內存貨。

第五是數位城市,以前總需派專人來查水表、電表,現在有了5G和物聯網就可以實行遠端監控。此外,善用從群眾募集而來的資料,亦可評估整個城市的交通情況,透過汽車安裝的App,把民眾導向有空位的停車空間。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10&id=0000578111_of4227cw0cyupd2p5b6mo

施羅德投資發表報告,隨著長遠地轉向可再生能源的趨勢持續加快,太陽能、陸上風電及電能儲存企業2020年的前景光明。環球可再生能源轉型在未來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將成為長線投資的機遇。展望2020年,太陽能、陸上風電及電能儲存等行業將從2019年疲弱表現中復甦,因而存在機遇。2020年或會是個別行業及地區實施補貼的最後一年,但去除市場干預長遠而言或會是利好因素。

環球能源轉型是指世界能源供應由污染型資源(如煤炭、石油及天然氣)轉向可再生能源。這將為未來30年帶來120萬億美元的投資機遇。這項轉型的背後包含了政治因素,因為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力度去實現2015年巴黎協議中升溫幅度低於2℃的目標。另外,現時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已大幅下降,相對其他類型的能源亦具備一定的競爭力,經濟考慮因而成為了另一項驅動環球能源轉型的因素。第三項因素是新科技(如電動汽車)的廣泛普及令相關消費需求大幅增長。

能源轉型活動並不只是可再生能源發電,而是包含了相關的設備供應,例如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因為輸電及配電網絡均需要加強,電網營運商及電力設備供應商亦會是轉型活動的一部份。此外,龐大的能源儲備需求亦將涉及電池製造商、燃料電池生產商,以及安裝存儲設備的供應商等。

能源轉型在上述所有領域中均是一項具備潛力的長期結構性投資機遇。然而,報告認為包括太陽能、風電及電能儲存在內的個別子行業在2020年特別值得關注。

風電環境利好

陸上風電在2020年的形勢將會與太陽能市場類似:由於這是中國提供補貼以及美國實施稅項優惠的最後一年,在發展商紛紛趕上優惠政策尾班車的情況下,預期新增產能將大幅增加。然而,這意味著該市場的增長有可能會在2021年相對減弱。因此,美國正在討論是否將風電稅項優惠延長一年,藉以在2021年繼續支持該行業的增長。

海上風電的情況則不太一樣。這些項目相對來說比較複雜,而且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規劃。適逢明年的新產能計劃較少,該行業的表現將可能較為疲弱。

雖然如此,受容量裝置預期將上升等因素影響,隨後幾年的海上風電市場似乎將會明顯增強。

另一方面是與容量裝置一同增長的服務合約。新增裝置通常是一次性項目,其利潤率通常約為8%。然而,風力渦輪機製造商通常會簽訂為期多年的設備安裝服務及保養合約。這些項目的利潤率通常較高(最高可達25%),能夠提供可靠的未來收入來源。

報告認為市場慣性認為風電製造商都是依賴裝置週期,並且會忽略由服務合約帶來的持續收入。長遠而言,服務在整個收入組合中所佔比例將會上升,從而帶來更穩定的長期收入。

電池及儲能行業準備起飛

報告預期2020年儲能市場將會回升。由於可再生能源產量及定價起伏不定,公用事業公司有需要將電能儲存起來。

 雖然電池的種類繁多,但鋰離子電池仍是最受廣泛使用的一種。電動汽車的增長似乎亦會像公用事業儲能那樣推動該市場2020年及未來的復甦。

住宅是儲能市場中一個較小但不斷增長的板塊。在加州等地區,輸電及配電網絡遭受停電威脅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許多住戶會在安裝太陽能發電板以外加裝儲能電池,讓他們得以在電網中斷時較有安全感。

補貼需要結束

綜合上述三個子行業來看,補貼顯然已對2019年的需求造成干擾,而2020年亦會繼續出現這種情況。雖然補貼在新科技普及化的初段具有支持作用,但這不可能是長治之計。正如太陽能及風電的情況所示,補貼會令企業選擇在特定年份安裝設備,為市場帶來干擾。

取消補貼或會像撕開膠布那樣出現陣痛,不過這樣做亦是為了長遠健康發展著想。可再生能源及電動汽車現時在成本方面已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因此已不需要依賴補貼。取消補貼將汰弱留強,確保成功的都是最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的企業。

行業的長遠機遇

上述三個子行業(太陽能、陸上風電及電池/儲能)是該行認為有望於2020年加速增長的板塊。然而,能源轉型在整體而言將會是一項持續備受關注的投資主題。該行預期政策動態、價格競爭力及消費需求方面的消息將為所有能源轉型活動的長期增長帶來支持。

https://www.finet.hk/newscenter/news_content/5e412eb2bde0b324833af4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