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肺炎蔓延下,過去被視為利基產品的醫療設備,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新的主流商機,包括國內PC品牌華碩與宏碁,代工廠廣達、仁寶、緯創、和碩,甚至工業電腦廠研華等,加速投入智慧醫療領域。
如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龍頭研華,布局醫療體系多年,包括智慧病房、診間、護理站等都有相當市佔率,在這波疫情下決定進攻遠距醫療。董事長劉克振日前在法說會表示,武漢肺炎「是危機也是轉機」,開啟進軍遠距醫療的契機,研華將與台灣大型醫院及地方醫療院所合作,最快下半年展開實驗,未來要把遠距醫療的餅做大。

台廠搶攻3領域

劉克振說,不在乎現在市場小,遠距智慧醫療是長期事業,現階段不為賺錢。他說,遠距醫療很多好處,若病毒傳染力強,醫生不必現場看診,可減少風險,但台灣推行遠距醫療,未來仍有法規限制待克服。
智慧醫療產業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發展項目,主要原因有3:慢性疾病普遍化、人口結構高齡化和傳染病不斷進化。以人口逼近14億的中國為例,2019年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18.1%,65歲以上人口就高達12.6%,對醫療品質的需求,是ICT廠是難以忽視的商機。
台廠搶攻智慧醫療則主要分3領域,包括自我健康監測,主要涵蓋運動、健康、營養等;第二是臨床應用,包括醫學影像、複合式產品、微創、顯微、精準醫療等,主要用於病患的治療、診斷;三是術後照顧、復健等照顧領域。
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表示,目前已有數百人團隊,並設定3年目標,目前主力集中在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零售3大領域; 代工廠廣達主攻臨床應用,董事長林百里近年不斷重申,精準醫療是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https://tw.appledaily.com/finance/20200330/GJ43NF32ZT4KBAAZD2FQ2GB3DY/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引發公共衛生恐慌,所幸機器人可望成為強大的防疫大軍。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機器人早已深入醫療體系的各個角落,包括手術室、發藥、運送物品,現在還可以為防疫盡一分心力。

紐西蘭Rocos Global公司表示,現在各國政府和衛生官員的當務之急,便是降低人和人傳染的風險。GlobalData表示,中國大陸成為機器人最大的試驗場,讓大家明白機器人可以強化流行病管理,降低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衝擊。

UVD Robots ApS搶先推出行動機器人,用紫外線消毒病房。丹麥Odense公司也正在擴充產能,以滿足日益增加的機器人防疫需求。洛杉磯Dimer UVC推出GermFalcon紫外線殺菌車,可以為飛機的機艙消毒。上海TMiRob公司在武漢各家醫院部署30部消毒機器人。中國太原市地方政府採用遙控車,在住宅區噴灑消毒劑。

除了消毒用途,機器人也可以在醫院幫忙遞送食物和藥物,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Qianxi Robotic Catering捐增機器人給武漢,為醫療人員準備食物。中國杭州有一家醫院採用16部Keenon Robotics機器人來遞送食物。行動機器人其實也可以幫忙收拾垃圾,例如SIASUN Robot & Automation捐贈機器人給瀋陽的醫院,幫忙收集咽喉棉棒等。

此外,遠距臨場機器人也有參與防疫作戰。北京OrionStar公司跟獵豹移動合作推出遞送醫療用品和遠距醫療服務的機器人。獵豹移動執行長兼總裁Fu Sheng表示,自從爆發疫情後,在醫院部署各種防疫產品,希望可以減少醫療人員不足和交叉感染的緊張氣氛。OrionStar的機器人會依照人類的指示收集、存放和遞送照片、影像和資料。

再者,無人機可以幫忙維持宵禁,偵測有無肺炎症狀。深圳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無人機,提醒民眾戴口罩和噴殺菌劑。中國官員也善用無人機來確保民眾待在家不出門。Draganfly執行長Cameron Chll也建議用無人機以熱成像技術偵測發燒人士。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70&id=0000579996_r5tlndie84f3nq7tlglpr

人工智慧(AI)正悄悄改變你我的生活,在眾多的AI新技術中,醫療保健方面的應用特別受到重視,透過人工智慧診斷病症,從大數據提供最佳治療方式及健康管理,不再只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

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及其團隊楊智惠、鄭暐霖、郭泓霆、許智為、林義隆、黃瑞初,研發多項人工智慧(AI)核心專利技術,有多項本國及美國專利,提供台灣創新的醫護服務,獲得國家新創獎的殊榮。新技術包含「非數字型資料精準關鍵核心抽樣技術」、「核心樣本精準投射標籤技術」,可在機器訓練後,透過抽取少量重要樣本建立良好辨識度,降低分析所花費的時間與人力。

團隊研發的多項技術能整合大數據及AI學習系統整合至個案管理平台,目前應用於骨折照護,經數據顯示可提升骨骼受傷的照護品質,並且能簡化醫師流程,具臨床價值。另外,此平台也能應用至疾病個案管理,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具備絕佳臨床實用性與疾病外展性。

當人工智慧醫療系統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各種疾病的臨床診療中,讓診斷的時間縮短、準確度提升,更快速呈現數據統計資料,有助於臨床醫療照護、精簡醫療成本,民眾將能獲得更好的醫療幫助,實為一大福音。

https://times.hinet.net/news/22812103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COVID-19)開始壟罩全世界,此病毒傳染性高、潛伏期長,導致全球疫情不見緩和,何時能控制仍是未知數,而減少人與人間的接觸,將是防止疫情擴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疫情影響產業發展下,機器人替代人與人接觸環節走到「剛性需求」端,尤其在物品配送、場域清潔、病患分流等,皆能夠有效落實防疫工作,顯現服務型機器人價值。

運送機器人,降低人與人的直接接觸

美國使用醫療機器人進行新型肺炎的治療,中國方艙醫院引進機器人進行配送物資,以降低醫務人員與接受隔離方的接觸。而在台灣,智慧移動平台(AGV)已發展多年,例如東元電機「Enviro」、慧誠智醫「智動機器人」、佳世達科技「智慧醫療輸送機器人」等,可於防疫時期立即投入隔離場域提供服務,以及應急物資的智慧化調配等解決方案。

清潔消毒機器人,落實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

防疫另一項重點,在於環境全面清潔及重點消毒,尤其在人流密集或通風換氣不良的公共場所,如商場或醫療院所更需確切落實。國內從洗刷地面到滅菌功能的消毒型機器人皆俱全,例如聯潤科技「工業用智能洗地機器人(Max)」、微星科技「AI-UVC主動消毒機器人」、松騰實業具備消毒功能家用掃地機器人等,透過清潔消毒機器人協作將有效建立起環境清潔的防護網。

迎賓機器人,協助醫護場所做第一線病患分流

各醫療院所為疫情抗戰的關鍵場域,看診機制若壅塞,不僅民眾相互感染的機會大增,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精神壓力也會因此更大。現可運用迎賓機器人,例如凌羣電腦「Ayuda」、沛博科技「Pepper」、新世代機器人暨人工智慧與經緯航太「智慧服務型機器人」等,可透過影像辨識和語音互動,向看診者提供掛號建議,同時替醫護人員進行初步病患分流和篩檢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透過機器人的加入,將能更有效協助疫情擴散。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950/4383485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智動協會指出,服務型機器人替代人際接觸,其中在物品配送、場域清潔、病患分流等扮演關鍵角色,其中消毒機器人在防疫措施上扮演要角。

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指出,疫情影響產業發展,機器人替代人與人接觸進入「剛性需求」階段。例如美國使用醫療機器人治療肺炎,中國方艙醫院引進機器人進行配送物資等。

在台灣,智動協會指出,採用智慧移動平台(AGV)技術的運送機器人已發展多年,例如東元送餐或餐盤回收機器人、慧誠智醫應用在配送藥品或醫材的智動機器人;佳世達發展智慧醫療輸送機器人進行廢棄物運送;經緯航太推出智慧搬運機器人協助飯店運送行李等。

防疫另一項重點在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尤其在人流密集或通風換氣不良的公共場所。智動協會指出,目前台灣具備從洗刷地面到滅菌功能的消毒型機器人,例如聯潤科技開發工業用智能洗地機器人,可添加漂白水執行公共場所消毒作業。

微星科技開發主動消毒機器人,已在養老院及醫院落地驗證,發揮抑菌(bacteriostatic)能力;洛博智動科技的智能機器人可搭載水霧機在飯店等場域環境消毒;佳世達機器人可透過UV藍光燈管和吸塵模組,清潔室內灰塵並殺菌消毒。

此外醫療院所已成為疫情抗戰的前線,看診機制若壅塞,可能增加民眾相互感染的風險,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精神壓力也會增加。

智動協會表示,院所可運用迎賓機器人,透過影像辨識和語音互動,向看診者提供掛號建議,同時替醫護人員進行初步病患分流和篩檢。

相關技術可結合熱成像技術、體溫感測攝影機,透過音訊警報、視訊警報來進一步監控防疫。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4376981

近 20 年來,隨著網路普及化,許多防疫黑科技已落實到生活層面,包括線上視訊會議、無人化服務、智慧醫療等。面對疫情可能常態化,《財訊》報導指出,發展出一套 SOP(標準作業程序),以及一個適應疫情的環境,將不可或缺,其中科技工具扮演重要角色。

線上會議雖不是新鮮科技,但是受惠於網路普及,成本及便利性優勢大增。根據《財訊》報導,一位 20 年前布局大陸的老闆回憶,在 SARS 的衝擊下,光是建置一套思科的電話會議系統就砸下 700 多萬元,還要定期支付網路費用及維護開銷。

如今,有影像的線上會議,只要有手機,與會者可以在全世界加入會議,重點是成本大幅下降,成本不到當年架設專業線上會議系統的萬分之一。雲端會議的好處不僅僅是免費架設,還增加了會議的靈活度,以及節省了固定辦公處所的營運成本,未來將加速推動。

線上教育也掀起一股熱潮,中國掀起「停課不停學」風氣,加上線上教育有利於補習班名師多收學生,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像是新東方、未來、跟誰學等企業,也是趁著疫情期間大力行銷。至於線上購物,搭配線上付款、物流配送等,更成為疫情期間大熱門,業績受到的衝擊相對最小,固定成本相對低。

此外,原本只有在機場才有的熱成像技術、體溫感測攝影機,可透過音訊警報、視訊警報來監控防疫,未來也將大量運用在公共場所、商場。

中保科技總經理朱漢光表示,目前已有知名量販店、超市下單,將做成固定裝置,設於賣場門口。在住家及辦公大樓,還可以連結雲端、門禁設備,加強防疫。朱漢光認為,過去只是「孤島系統」,資訊封閉在一處未分享,但目前的聯網、AI 人工智慧,可以透過智慧共享,資訊串連防疫單位、醫療院所,更加確實掌握疫情動態。

《財訊》報導指出,自動化倉儲系統的應用也從工廠搬到公共場所,應用在消毒的原理大同小異,就是把原來要搬的貨品,變成消毒工具,透過掃地機器人移動的原理,在醫院或機場等地消毒,例如在上海的鈦米智慧消毒機器人已進駐武漢等數家醫院,執行消毒工作,還有已經上市的東富龍、易聯眾、朗科智能等,都推出消毒機器人,未來將有更多元化的應用。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44409

疫情揭開了人工智慧真實的需求場景,也對人工智慧企業的技術實力提出了考驗。機器人能「走」得更快些嗎?

新冠肺炎疫情依舊嚴峻。在這場生死時速的戰「疫」中,人工智慧成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2月10日起,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楚天醫院,出現了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員」,它們靈活地穿梭在醫院的隔離區,擔負起為醫護人員與患者送餐、送葯的職責。

  這些特殊的「工作人員」就是送餐機器人。它們不僅降低了醫護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同時也提高了配送效率,節約了一次性防護用品。火神山醫院與雷神山醫院交付使用后,也已使用醫用級別的送餐機器人及無人配送機器人。

  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力量加入了戰「疫」隊伍。

  2月4日,工信部發佈《充分發揮人工智慧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倡議進一步發揮人工智慧賦能效用,組織科研和生產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撐疫情防控的相關產品攻關和應用作為優先工作。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年度的統計顯示,2018年醫療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約為5.1億美元。總體而言,體量較小、尚處於起步階段。而2018年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額就達到54.1億美元,遠高於醫療機器人。此次疫情中,從隔離區機器人送餐,到AI測溫系統上線,人們看到了抗疫的全新力量。

  同時,人們也有疑問,人工智慧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機器人還能「走」得更快些嗎?

  進軍一線

  1月24日10時,從新加坡起飛的TR188次航班到達杭州蕭山機場。由於乘客中有2名發燒人員,219名乘客被安置在杭州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

  大年三十的市委黨校本來人手就非常緊缺,還要做到既解決219名乘客的吃飯問題,又要避免交叉感染,簡直難上加難。於是,杭州政府想到了向機器人「求救」。

  擎朗智能科技接到了這項特殊的任務。然而,從工廠直接出貨根本來不及,於是擎朗智能科技創始人、CEO李通馬上跟正在租用擎朗機器人的杭州連鎖餐廳新白鹿協商,直接從餐廳調運了16台機器人到杭州市委黨校隔離點。

  讓本來在場景更複雜、人員更多的餐廳進行配送的機器人進入相對封閉的隔離點工作,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快就可以在隔離區運行。」李通信心滿滿。

  無人配送只是這次疫情中機器人力量的一個縮影,這股新勢力還進入了醫院協助醫護人員。

越凡科技將原本適用於零售場景與移動講解和服務的機器人,改造成了針對醫院場景使用的機器人。

  2月1日,成都高新區企業越凡科技為成都市第十人民醫院(成都市公共衛生醫療臨床中心)無償提供了「知屏」「享遞」「小販」三種類別的機器人,以減輕一線醫療人員工作壓力。

  越凡科技銷售總監胡松告訴《中國企業家》,臘月二十八(1月22日)接到成都市政府的防疫通知,越凡科技便開始將原本適用於零售場景與移動講解和服務的機器人,改造成了針對醫院場景使用的機器人。

  「這種改動並不複雜,主要是軟體層面的改動,例如語音庫的重新改寫,UI的重新設計。目前這三款機器人已經在醫院跑起來了,接下來還會在其他的防疫中心投入。」胡松介紹。

  在北京,獵豹移動旗下獵戶星空的兩台智能服務機器人也已經於1月27日送到了接診壓力巨大的北京大學首鋼醫院。2月4日,北京海淀醫院也收到了捐贈,投放使用疫情防控協作機器人。這是金山安全在疫情發生后,基於原有OrionStar智能服務機器人,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和需求快速開發的功能。

  「這支抗疫力量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越凡科技創始人、CEO黃山表示,「機器人作為人工智慧的載體,在醫院中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配送機器人、消毒機器人、導診機器人、測溫機器人等等,都能有效地防疫抗疫,減少交叉感染,降低人力成本。業內還有利用人工智慧做疫苗的研發。這都說明人工智慧正在這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

金山安全在疫情發生后,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和需求快速開發的疫情防控協作機器人。

  「危」與「機」

  「這些(醫院、隔離點)場景以前我們沒有想過,現有產品能夠在短時間里應用到當下的場景,說明市場上智能機器人產品已經非常成熟了,也讓我們看到了在更多場景下應用的可能性。」李通表示。

  擎朗智能主營產品為室內無人配送機器人,主要應用於餐廳配送、酒店服務、快遞/外賣配送等場景,所以公司的訂單主要集中在餐飲業、酒店業等,但此次疫情對餐飲業的打擊巨大,他們的業務同樣受到影響。

  李通坦陳,從短期看,疫情結束之前餐飲界對配送機器人的需求量會大幅降低,不可避免地給擎朗智能帶來了影響。「但對人工智慧公司來說,疫情所帶來的市場教育意義更為重要,災難帶來的短期陣痛將推動行業更快發展。」

  對於機器人行業來說,技術、產品以及成本並非是制約發展的最關鍵因素,難點在於市場教育。「即便一台機器人每個月的租賃價格只有3000元,遠低於餐飲行業的人工成本,但目前應用仍然非常小眾。經歷過這次疫情,幾乎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機器人已經規模化鋪開,可以應用於各種場景和領域,這對行業的影響非常深遠。」李通表示。

  黃山也將這次疫情形容為「催化劑」,在客觀上激發了行業需求,對具備智能化、無人化特點的人工智慧產品做了有效的市場教育。「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智能機器人,都會在疫情過去后加快前進的步伐,市場前景肯定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領域,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品會加快落地速度。」

  疫情揭開了人工智慧真實的需求場景,也對各人工智慧企業的技術實力提出了考驗。曠視方面表示,「擁有足夠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的團隊,才能變『危』為『機』,率先拿出有效的產品方案」。

  同為科技公司的小i機器人也在疫情的推動下延伸了產品需求。小i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袁輝介紹,小i機器人免費提供防疫外呼機器人,在最開始是希望解決各級政府機構每天大量調查、社區問詢的調研訪問工作,提供公益服務。現在他們發現需求在延伸,有更多數據分析和交互,湖北一家餐飲公司甚至還提出希望能有起到心理安慰作用的交互智能機器人。「小i機器人會根據他們的需求,結合自身的能力,上線更多產品。」

  袁輝認為,在此次疫情中,人工智慧雖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應用仍相對較少。不過,新冠肺炎疫情一定會像2003年的非典一樣,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對人工智慧企業來說是一種機遇也是挑戰。

  市場爆發的瓶頸

  目前,全世界機器人產業中,中國佔據了38%的市場份額,從地面運輸到航空探測,從家庭娛樂到醫療救災,從工業到服務,中國機器人的應用已經覆蓋了非常多的領域。

  一場突發的疫情,讓機器人一戰成名的同時也加快了人工智慧企業布局醫療領域的步伐。

擎朗一直深耕於餐飲行業,但在看到這次疫情中醫療場景中的使用情況后,也讓他對進入新的場景有了更多思考。

  黃山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對之前的布局進行了反思。她表示,人工智慧、機器人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更多是利用技術服務到消費場景中,在醫療場景的落地甚少,此次疫情的爆發集中增加了對人工智慧軟硬體技術在相關領域落地的需求。

  胡松認為越凡科技被疫情推動向前邁了一大步:「我們原本就計劃2020年深耕醫療領域,防疫加快了我們的步伐。」根據越凡科技的規劃,2020年公司將會在醫院布局,在成都做出標杆案例后北上進軍北京市場。

  胡松透露,越凡科技一直在跟醫院有對接,只是進度比較慢。「疫情爆發后,我們看到無論是在醫院做宣講的防禦機器人還是負責遞送的機器人,對醫院來說都是剛需。對於抗災防疫來說,機器人有非常廣的應用場景,所以更堅定也更快地開始布局醫療領域。」

  李通也表示,一旦大眾認識到、接受了機器人在各個場景中的應用,未來將大有可為。他還表示,雖然擎朗一直深耕於餐飲行業,但在看到這次疫情中醫療場景中的使用情況后,也讓他對進入新的場景有了更多思考,「我們相信機器人在醫療場所也能快速普及起來」。」

  不過,被突發疫情推動的人工智慧,並非沒有質疑的聲音。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國內企業缺少原創性開發,更多是應用型,所以只能將自己的應用場景強行轉化到疫情防控,無法從基礎上實現技術對防疫的推動。「畢竟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最後還是要落到日常場景的性價比競爭,到那時,無核心技術無底層技術的裸泳就公之於眾。」

  此外,多數醫療機器人都屬於創新科技產品,性能是否穩定還有待考驗。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對醫院環境、業務流程、操作人員等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調整變化,醫院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總體上看,醫療機器人的市場教育任重道遠,其技術性能也有不小的提升的空間。

  而更大的需求,則存在於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這對人工智慧企業的研發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00218/34263934.html



為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嚴竣疫情,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領導大學校本部與附屬醫學中心整合多項智慧醫療,建制「智慧醫療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將檢疫效率一舉提高5至6倍,15日發表會上,邀請科技部次長謝達斌及多位成大醫院一級主管到場見證此系統。

科技部向來支持成大發展智慧醫療,科技部次長謝達斌表示,成大掌握最新科技動向,且不忘以人為本、落地生根,令使科技產生實質造福社會。成大校長蘇慧貞表示,在疫情籠罩之下,成大導入智慧醫療能創造30分鐘守護全世界的新可能性。

成大表示,此次所發表的「智慧醫療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包括前端病歷自動化,胸部X光片人工智慧輔助判讀肺炎,最後再依疾管署提供的每日最新疫情發展,隨時更新臨床決策,大大提升成大醫院在檢疫、防疫的應變與決策。

原本高風險病人從踏入檢疫站,到醫師做出臨床決策的時間,透過該系統可從原本需耗費2個半小時,現在不到30分鐘即可完成,還可有效降低醫護人員和病人交叉感染的風險及檢疫所需人力。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成大醫院院長沈孟儒過年前,即啟動成大醫院「武漢肺炎臨床檢疫站」三部曲,第一部曲是在急診室外設8個高規格野戰帳篷檢疫站,做為最前線的防疫場所,同時興建組合屋式檢疫站,提升防疫戰備規格,為未來可能有社區感染疫情做長期抗戰的準備。

沈孟儒說,防疫帳篷其實是一個壓力站,病患不安、醫護人員心理壓力大,所以醫院致力讓整個流程標準化、快速化,以阻絕感染風險。

二部曲則是將科技部「成大AI人工智慧創新研究中心」暨「拔尖整合計畫」的研究成果,結合成大醫院智慧醫療的能量,做到醫療病歷自動化。沈孟儒指出,回顧2003年sars期間,傳統紙筆填寫或口頭詢問病史,近距離接觸,都是醫護人員與病患接觸後,最大感染途徑。

醫療病歷自動化系統可讓病患使用平板自主填寫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等病歷資料,上傳到電子病歷系統,醫護人員就能立即收到相關資料,並做臨床決策,每次平板使用過後,就會以酒精消毒,降低交叉感染風險,也提升檢疫站時效。

沈孟儒強調,第三部曲則是導入肺炎AI輔助偵測,「胸部X光人工智慧判讀肺炎系統模型」為成大醫院AI團隊與醫院資訊團隊開發,導入成大醫院的肺炎影像資料,目前用於輔助152例疑似武漢肺炎篩檢,敏感度與準確性可達80%及90%。

他指出,由於從一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疾管署提供的每日最新疫情發展及相關定義及臨床決策都在變動,透過成大醫院檢疫三部曲,整合成的「智慧醫療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建構於檢疫站的電腦系統,可以讓因應疫情變化的臨床決策,不再成為醫護人員壓力。

病患從進入檢疫站到醫師決定是否需要通報住院隔離,或居家檢疫觀察,也得以從2個半小時縮減至不到30分鐘。

此外,針對居家檢疫觀察,成大跨域團隊也以「溫心智慧手環」協助落實居家檢疫的政策。「溫心智慧手環」能連續監測體溫與心跳,作為預測症狀指標。當配戴者體溫上升時,可以藉由手機APP主動確認異常症狀並提醒主動就醫。

目前成大醫院有超過130位的醫護同仁自願配戴溫心智慧手環,成大目前居家檢疫中的學生、疑似病例及其家戶接觸者,也以溫心智慧手環進行連續體溫檢測。

成大每個禮拜定期回收手環,再交由管理人員統一上傳數據資料至雲端平台做後續追蹤,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表示,成大在住校居家檢疫的措施周全嚴謹,可謂全台楷模。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4347025

5G和物聯網(IoT)堪稱最佳拍檔,隨著5G產業鏈即將進入2020年商用衝刺戰,5G R16標準隨之釋出,有五大產業受惠最深。

據ZDNet報導,在5G R16標準之下,5G可望支援更大規模機具通訊,加上延遲性低,能夠連接工廠內或市中心大量的物聯網終端。

Gartner表示,在充滿智慧建築的都會區,所有建築皆安裝無數感測器,遍布於室內的智慧照明、溫度控制、空氣品質監控和空間利用監控系統,到了室外還有智慧路燈、智慧安全監控、交通控管、交通監控和行人安全監控,再加上個別使用者的物聯網終端,包括智慧手錶或智慧眼鏡。

除生活層面外,5G和物聯網結合還能在五大產業發揮莫大貢獻。首先是製造業, Forrester首推工廠內自駕機器,這些機器人早已存在,但隨著5G網路技術導入可望進一步發揮,減輕工廠人員的負擔。

iBASEt認為,未來製造空間將佈滿監控機具的感測器,讓大家掌握機具的功能現狀,以便進行預測性維護和溫度控制。

5G對於工廠設備更新也有幫助,Menezes表示,若工廠每隔幾年就會更換設備,不妨在機具建立物聯網終端。

第二是供應鏈,一旦物品製造完成,5G和物聯網可透過感測器遙控組裝、加工和運輸。

第三是醫療產業,Menezes表示,物聯網和5G可以聯手提高醫院營運效率,比方以內建終端的藥車運輸藥物,讓醫護人員更快找到藥物。

5G和物聯網也有助快速傳輸大量資料檔案,讓醫生在救護車還沒到達前,事先安排病人的治療計畫,做好萬全準備。

第四是零售業,無論是實體或網路商店,都應該進行數位轉型,5G和物聯網將助其一臂之力。TeamViewer表示,自從顧客走進商店那一刻,5G和物聯網就開始追蹤顧客注意到的商品,即時調整數位廣告,亦可找出最多人拿取、販售的商品,進而調整店內存貨。

第五是數位城市,以前總需派專人來查水表、電表,現在有了5G和物聯網就可以實行遠端監控。此外,善用從群眾募集而來的資料,亦可評估整個城市的交通情況,透過汽車安裝的App,把民眾導向有空位的停車空間。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10&id=0000578111_of4227cw0cyupd2p5b6mo

數位轉型AI化幾乎是現今產業共同課題,醫療產業也不例外。葉肇元心中理想的數位病理AI應用,是將AI融合在診斷過程中,例如醫生在看數位玻片時,需要AI就按右鍵幫忙計數,很快數完做完診斷,不需要時就關掉,要完全整合在工作流程中。另外,雲象今年也規劃與病理中心洽談合作,因為透過AI的人機協作,每個病理科醫生的單位產值將會明顯增加。數位病理AI就像武器,病理中心需要這樣的「武器」,數位病理AI也需要病理中心這樣的「戰場」才能發揮效用。

AI的基礎是數據,雲象除了公開資料,也有與醫院簽約拿到的資料。葉肇元說,雖然技術有難度,但最難的是談合作及落地驗證,尤其三方合約相當難簽。不過,以骨髓抹片來說,雲象已標註分類30萬顆以上的細胞,目前在全球進程最快,也證實雲象在資源有限下,仍有實力做到這樣的成果,如果資源夠,能有更大發揮。

綜觀市場上所談的智慧醫療,目前投入最多的是硬體,如智慧病房、智慧床卡、智慧門牌、智慧護理站等。葉肇元認為,要提高醫療品質,硬體廠商應與醫院及軟體商做更好的合作。例如智慧病床有多智慧,如果只是與護理站連結,護理師從走到病房換成看電腦螢幕,意義不是太大,應該要想清楚智慧化的價值在哪裡?會如何影響醫療?

醫療產業相當複雜,對硬體廠商來說,會有很多沒有想過的狀況,葉肇元表示,雖然他有醫療背景,在與醫院談合作時,如果溝通不夠細微,還是會踢鐵板。因此,他也時時警惕自己,一定要持續強化內部同仁的醫療素養。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889/431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