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近期發表的研究,中國許多城市分布式太陽能可以在無補貼的情況下提供更低的電價。清潔能源通常被認為比石化能源更「昂貴」。研究團隊認為隨著清潔能源技術的進步,這方面的投資會更具吸引力。

    根據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從用戶側和發電側,分別計算了中國344個城市的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價格,將其與城市電網電價和當地煤電價格(煤電企業賣給電網公司的電價)進行比較。城市電網電價即用戶側電價,發電側電價包括發電成本和電廠的利潤率。

    顯然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將不只是節能減碳的「道德選擇」,而是出於經濟成本的考量。除了技術原因,有不少客觀條件影響了太陽能在電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太陽能板的架設需要土地和屋頂的獲取因而增加發電成本。

    中國太陽能發展初期的目標主要是農村、邊遠地區和扶貧,經過30年的發展,今日太陽能產業已經發展到其他國家的一倍。

    2013和2014這兩年對於集中式太陽能電站,電價若高於電網價格,價差由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予以補貼,分布式太陽能則獲得全電量補貼。在實質的財政補貼支持下,以較短時間實現裝機量的猛增。

    中央政府在去年清潔能源補貼缺口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背景下,大幅削減了補貼,給行業帶來震撼,卻意外地推動了太陽能行業的獨立性成長。今年太陽能項目中20%實現了平價或低價,明年這一目標預期將超過35%。中國在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分布式太陽能項目會成為新趨勢。

    以往可再生能源最為人詬病的是發電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然而北京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張樹偉表示,這並非是電網拒絕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理由,因為發展清潔能源從來不是為了系統平衡而是減排。事實上,電網的功能就是處理各種波動與不確定性,問題的關鍵在於解決方案是否效益大過成本,以及是否是成本最優選項。

    土地資源是限制太陽能產業擴張的因素之一,利用屋頂的分布式太陽能項目被認為極具潛力,可為企業節約成本,尤其是對於科技園區、耗電量很高的數據中心等,由於產權因素企業在獲取屋頂資源時遭遇困難。

    目前企業用戶使用電網公司統一送來的電力,對於使用何種電力缺乏自主決定權,企業希望隨著電力市場化交易的發展,不同規模的企業用戶可以參與採購電力的決策。